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10)

2014-06-18 01:23
导读:说哲学的真理、知识就是偏见,丝毫不降低哲学的格调和尊严。通过对哲学知识特性的恰当定位反而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哲学的尊严。哲学的“偏见”相对于


说哲学的真理、知识就是偏见,丝毫不降低哲学的格调和尊严。通过对哲学知识特性的恰当定位反而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哲学的尊严。哲学的“偏见”相对于“全见”,虽说是“偏”,但仍是哲学家深思熟虑的“所见”和“所得”,是哲学家的“独得”、“独见”。“梦”是人人都熟悉的现象,但只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才充分发现了梦的奥妙,建立了梦的哲学;“现象”是人人见到的“现象”,但只有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才率先建立起了“现象学”;“解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但只有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才建立起了“哲学解释学”。这只是俯拾即是例子中的几个例子。所有的哲学偏见,其见不易,其得实难。这正是哲学家之被称为哲学家的理由,也是我们不把“哲学家”的称号轻易赋予给一个人的理由。

一个哲学家的“偏见”,对于这个哲学家来说是“主见”,对于信奉这种哲学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成见”。哲学家各有其“偏见”,自然也就各有其“主见”;各有其信奉者,自然也就各有其不同的“成见”。比起其它知识体系来,哲学知识的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哲学知识的常态,也是哲学知识多样性的表现。我们没有统一的哲学知识,就像我们没有统一的小说作品那样。不同的小说作品各有不同的美感和诱惑力,不同的哲学也各有不同的智慧。

在具体的物质“实用”(如烤出面包)的意义上,哲学是“无用”的,一般人批评哲学无用往往都来自这里。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还有“非实用性”的如精神领域的需要,那么哲学是否也无用呢?我们相信,人一进到精神世界中,哲学就有话对他可说,就有价值对他可显。在精神世界中存在的,不只是哲学,还有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领域。它们的共同点是,虽都没有物质实用性,但都是精神滋养品。以偏概全言之,文学艺术的特点在于形象,历史的特点在于具象,宗教的特点在于幻象,哲学的特点在于抽象。前三者其“象”不一,但各有其“象”,并各以其“象”感人、动人、引人。唯哲学把“象”抽掉了,它无形无象。哲学不以“象”显示自己,它以普遍概念安身立命。哲学是在“实际”事务之上求“真际”的世界,是无形无象的概念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人才能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地自由“神游”和“畅游”。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一个最自由的精神世界,是一个能够无限神游的世界。进入哲学,我们就进入到了自由之地,进入到了无限的精神之旅中。这样说如果人们仍感到玄虚,我们可以说哲学令人冥想、令人深刻、令人多智、令人明辨、令人安祥、令人达观。要不,拥有哲学知识也就获得了一种教养,即便不能由此而变得温文尔雅,起码也是一种装饰。能够用哲学进行装饰自己的人,已经是在享用一种特殊的奢侈品。如果我们在以上意义上所说的哲学的用,仍不足以概括哲学的用,那么,哲学之用的答案,要么就在哲学家对哲学之用的所有论说中,要么就在每个人进入哲学世界之后所得到的直接感受和领悟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 金岳霖:《论道?绪论》。

2 见《庄子·外物》。原文是:“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3 值得再次强调,在最简单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最不简单的事理。

4《文子》和《淮南子》中都有这个大意相同的说法—— “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用也必假于弗用也”。

5《庄子?人间世》。

6《庄子?人间世》。据《山木》篇载,无所可用的大木虽然保持了天年,但鹅由于不会鸣叫而被杀掉。这个例子让庄子有点尴尬。

7 我们有必要回味一下《庄子?齐物论》中对价值和利害相对性的一段生动质问.“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 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
上一篇: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