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 ——“是”为什么发(6)
2014-06-19 01:24
导读:[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98页,三联书店北京1999年版。 [4]“本在”(希腊语on)旧译“本体”。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误入歧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98页,三联书店北京1999年版。
[4]“本在”(希腊语on)旧译“本体”。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误入歧途,从对“存在”本身的探究转向了对“在者”即“本体”(某种实体)的研究,“本体”术语意味着对On本身包含的丰富意义的狭隘化和片面化。故国内哲学界已倾向于采用“存在”这一译语。由于汉语“存在”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为便于区分,本文将动词“是”(系词)用“存在”表示,将名词“是”(即On)以哲学界就此概念使用的另外两个术语“本在”或“本真”表示。
[5]参见《海德格尔选集》(上)第27-29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6]《易经·小过》。
[7]《小雅·巷伯》。
[8]《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9]《论语·述而》。
[10]王力:《汉语史稿》,第35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汉语语法史》,第194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1]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86页注③。
[12]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86页。
[13]为避免牵扯其他问题,此处不讨论“是也”形式。
[14]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86页。
[15]至今我们有时仍以“为”替代判断词“是”,但从古至今,它都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替代判断句中的“是”。“为”究竟具有判断词“是”的哪些功能,为什么它能具备这些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论文出处(作者):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
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并论哲学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