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1)(2)
2014-06-21 01:05
导读:(1)词汇语音象似性。不同音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不同会造成音的音质不同,给人的感受、使人产生的联想也不同。例如,舌边音/1/和鼻辅音/m/
(1)词汇语音象似性。不同音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不同会造成音的音质不同,给人的感受、使人产生的联想也不同。例如,舌边音/1/和鼻辅音/m/、/n/、/η/以及摩擦音/r/、/s/、/θ/等听起来比较柔软、低沉而含浑不清,常被用来象征低沉、缓慢、含混不清的声音、状态或性质,如low(低的),slow(慢的),rumble(隆隆声),muffle(使声音低沉),dumb(哑的),muddy(糊涂的、泥泞的),muddle(使糊涂),nerd(糊涂鬼),murmur(低语),mutter(咕哝),dim(昏暗的),muzzy(迷糊的)。再如,在发音素/b/时,首先需要双唇堵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释放出一股爆发性的气流。许多包含音素/b/的单词都含有膨胀、阻挡、迅速发展、爆炸等含义:bulge(膨胀),bounce(反弹),big(大的),block(堵塞),boom(剧增),break(爆发),brake(刹车),burst(爆破)等。事实上,由于爆破音/p/、/t/、/k/、/b/、/d/、/g/的发音方式使得它们的发音较为短促,显得干脆、刚硬,比其他的音素更能生动地体现各种声响,很多含有爆破音的单词的意义都与声响、冲击、撞击有关,如bang(砰、爆炸声),boom(隆隆声、嗡嗡声),rumble(隆隆声、辘辘声),ping(砰、乒或铛声),clink(金属碰撞的叮当声),clank(当啷声),clang(当当声),clunk(硬物落地的噔的一声),bump(碰撞),thump(重击嘭的一声),thunder(雷鸣声),bangle(枪声、爆炸声),rumpus(吵闹),rambunctious(喧闹的),impact(冲击),pound(连续重击),stamp(冲压),stomp(噔噔地重踏),spanking(啪啪地打)等。同样的道理,舌位较低、开口较大的元音如/α:/、/ /、/ /等显得大方、响亮;舌位较高,开口较小的前元音/i:/、/i/、/e/等显得比较单薄。含有这些音素的单词趋向于表示相应的或近似的状态或性质,如large(大的),fast(迅速的),clear (清晰的),crystal(水晶),swift(迅速的),chop(剁下较大一块),chip(凿下较小一片),slab(方形或长形厚板),slip(纸条),n.b(工具的尖端)等。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词汇字形象似性。各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象似性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作为方块文字的汉语单字字形的象似性较为明显,象似性程度显然高于英语的拼音文字。如“人”是一个人分腿而立的形象,“雨”中包含有天空、云和雨点的形象,“休”是人靠着树休息的形象。英语也起源于象形文字,但之后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从字形上来说,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象似性。尽管如此,认为英语文字字形与意义毫无关系显然是武断的。在某些情况下,英语文字仍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字形象似性。如字母“H”是“栅栏”的形象,英语中含有字母“H”的许多词汇表达的意义与栅栏的形象或功能有关,具有“房子、包围、阻碍、庇护、隐藏”的含义,如home(家),house(房子),hotel(旅店),hospital(医院),hamper(阻碍),helmet(防护帽),hermit(隐士),harbor(庇护),haven(庇护所),hive(蜂房),hovel(茅舍),hall(礼堂),hull(外壳),hedge(围栏),hide(隐藏),hoard(储藏),hurdle(栏架),hinder(阻碍),hut(陋屋)等。再如,“w”和“s”的字形弯弯曲曲的,water(水),wave(波浪),whirl(回旋),whirlpool(旋涡),wind(弯曲前进),wrench(猛扭、扳手),wring(绞、榨取),wrinkle(皱纹),wrestle(摔跤),wreath(花环),snake(蛇),serpent(蛇),spiral(螺旋),snarl(混乱)等词汇都具有“弯、缠、扭、曲、转”等相关的形态和动作的含义。
尽管我们没有必要认为所有英语单词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都具有理据性,但要完全否认这一点显然也是错误的。词汇象似性的研究的确为研究英语词汇中“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
2.句法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有理据的。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受人类认知支配,具有比词汇层面更明显的象似性。例如,雅各布逊在《探索语言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复句中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对应于他们表达的两个事件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3],即句法成分与陈述对象在时间、空间上具有象似性。请看下面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