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14)
2014-07-14 01:26
导读:陆俭明,1992,《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见《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现代汉 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吕叔湘,
陆俭明,1992,《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见《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现代汉
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1963年第1期。
—一-,1964,《语文常谈》(原载于《文字改革》),三联书店,1980年。
—一-,1986,为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年)写的序。Lyons,J.,1977,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马庆株,1989,《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商务印书馆。Robins,R.H.,
1973,《语言分类史》,《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2期。
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1992,《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台湾学生书局。
孙景涛,《美恶同辞质疑》,《语文研究》1986年第1期。
孙中山,1918,《建国方略·以作文为证》,《孙中山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王 宁,《汉字的优化和简化》,《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王前、刘庚祥:《从中医取“象”看中国传统抽象思维》,《哲学研究》1993年第4期。
五台,《关于“连读变调”的再认识》,《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徐通锵、《语义句法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修订稿见《徐通锵自选集》,河南
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一-,《“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
徐通锵,叶蜚声,《“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历史比较法和〈切韵〉音系的研究》,《语文研究》1980年第1期。
—一,《内部拟测法和汉语上古音系的研究》,《语文研究》1981年第1期。
张永言,1984,《上古汉语的“五色之名”》,见《语文学论集》,语文出版社1992年。
赵元任,1973,《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见《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一赵元任语言学论
文选》,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一-,1975,《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同上。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一-,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论文出处(作者):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