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的机遇(3)
2013-06-19 01:10
导读:政治 共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辐射力的扩大,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加强
政治共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辐射力的扩大,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今后将越来越成为广大亚洲国家(地区)的共同事业。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积极的努力,当前由美元和欧元主宰全球金融体系的状况都不会很快改变。面对这个现实,我们必须有长期的应对之策。在我看来,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且更为积极主动地运用这些外汇储备,则是过渡时期的理性选择。
于是我们就需要讨论全球外汇储备巨额积累的合理性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大都转向了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根据国际金融的传统理论,实行浮动汇率制将大大减少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然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外汇储备以天文数字在迅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外汇储备的全球积累是以相当不平衡的格局在发展。具体说,在世界的一极,美国和欧元区的外汇储备规模较小且保持稳定;在世界的另一极,外汇储备则迅速积累,甚至南美洲传统的重债国,现在也都摆脱了负债的地位,成为净债权国。对于广大非关键货币国家外汇储备的巨额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权财富基金”问题,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看法:这是在难以摆脱关键货币国家的货币和其他经济政策对本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不利冲击的条件下,在汇率风险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广大非关键货币国家降低持有外汇之制度机会成本、追求更好的长期回报和抵御金融风险的一种不得已的积极安排。
四、上海在国际货币体系转变过程中的机遇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我们认为,无论今后的亚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可能采取怎样的形式,扩大人民币在大中华地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使用范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果上述讨论的确描绘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路径,则建立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包括国际贸易中的计价、交易、结算,乃至储备货币的安排,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换言之,在今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努力形成人民币中心,构成国内各个城市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了推动这一进程,我们需要做出大量的努力。其一,应当建立一套比较合适的经济和社会的制度安排,使得上海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民币交易和经营人民币机构乐于生根的乐土。其二,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得以顺利地在上海开展业务。其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扩大人民币的交易规模;其四,应当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合格金融人才,为国际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本。
我认为,如果我们在上述方面做出努力,那么,建设上海金融中心就可以迈出切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