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制造业垂直分离理论研究的进展、问题(6)
2014-03-29 01:05
导读:六、垂直分离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目前,国内对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尚为空缺,但学者们已经在关注跨国公司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现象。刘东对生产的
六、垂直分离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目前,国内对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尚为空缺,但学者们已经在关注跨国公司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现象。刘东对生产的非一体化经营有效性的原因、交易费用条件等进行了讨论(刘东,2001)。刘志彪不仅给出了垂直专业化的概念界定和测度方法,还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并从价值链管理模式和从内部垂直一体化到虚拟垂直一体化的价值链变迁角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制造业组织和分工形式的演化过程(刘志彪,2001)。
毕竟垂直分离是在近一二十年才被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的现象,因此对跨国公司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垂直分离的实践,在一定程序上对垂直分离的研究成为发达国家的专利。就目前西方对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关注的大多是发达国家及其制造业,而对发展中国家及其产业关注的极少。因此,跨国公司制造业垂直分离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不得而知。
从研究的目的来看,发达国家学者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研究,都是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如认为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可能会对本国非熟练工人产生冲击,造成本国产业的外移和“产业空心化”,因此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规范法律以保障跨国公司的利益。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尽管已有的文献使用了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但很少有文献综合运用上述分析方法,对垂直分离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已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垂直分离现象的描述上,对制造业垂直分离发生的机制、利益协调、社会效应及实证研究的较少。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生产模式是有国家利益的。在这种模式下,发达国家不仅可以把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那些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以及污染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高级”产品的低级生产环节外包出去,甚至会出现一种极端情形,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只从事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全部生产环节都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由于从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函数是收益递增的,这类产品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垄断性,因此跨国公司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并拥有这些新兴产业的绝对控制权。而发展中国家加入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生产链条,仅仅是通过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却要面临上下游厂商的多重挤压,风险是很大的,不仅可能会沦为外围,而且可能导致产业的畸形发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理论的发展也是有国家利益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市场就是国际市场,企业的国内竞争事实上已经成为同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制造业的垂直分离不仅引起了发达国家自身的就业和收入再分配,而且这种就业和收入差异扩大的风险,将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垂直分离虽然对东道国的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来正面效应,同时也将产生各种消极影响,如对东道国企业和市场的冲击、人才的流失与贫富分化、技术逆向外溢、技术依赖以及环境问题等。
因此,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和发展中国家,要顺应跨国公司制造业垂直分离的趋势,必须重视产业的本土化,优先发展产业集群。同时,我国企业在加入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生产贸易链条时,必须对合作时机、合作伙伴加以选择,对垂直分离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综合权衡,还要关注跨国公司制造业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委托代工)、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深度代工)、OBM(Own Brand Manufacture,品牌经营)、EMS(Electric Manufacture Service,电子制造服务)等经营模式的转移,在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时,要抓住时机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志彪:《买方市场下我国制造业衰退的微观分析》,载《财经科学》,2000(1)。
2.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3.刘东:《非一体化经营方式的有效性及交易费用条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4. Bonanno and Vickers, 1988. "Vertical Separation. "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ol. 36, Issue 3, pp. 257 - 265.
5. Elberfeld, Walter, 2002. " Market Size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Stigler' s Hypothesis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ol. 50, Issue 1, pp. 23 - 42.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6.Feenstra, 1998.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2, Issue 4, pp. 31 - 50.
7. Fontenay Catherine C. De and Cam Joshua S., 2004. "Can Vertical Integration by Monopsonist Harm Consumer Welf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 22, Issue 6, pp.821 - 834.
8. Gal - Or, Esther, 1999. Vertical Integration or Separation of the Sales Function as Implied by Competitive Fo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 17, Issue 5, pp. 641 - 662.
9. Grossman, S. J. and Hart, O. D., 1986.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pp. 691 - 719.
10.Grossman and Helpman, 2005. "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2, Issue 1, pp. 135 - 159.
11. Grossman and Helpnmn, 2002. "Integration V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7, Issue 1, pp. 85 - 120.
12. Holmes, Thomas J., 1999.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es and Statistics, Vol.81 , Issue 2,pp.314 - 325.
13. Jansen, Jos, 2003. " Coexistence of Strategic Vertical Separ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 21, Issue 5, pp. 699 - 716.
14. Kie, C. and Hynes, M., 1996. "Where is the Disintegration. "Growth & Change, Vol. 27, Issue 1, pp. 29 - 46.
15. Krugman, P. R. and Anthony, V.J., 1995.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Issue 4, pp. 857 - 880.
16. Lyons, Bruce R. and Sekkat, Khalid, 1991. "Strategic Bargaining and Vertical Separ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ol.39, Issue 5,pp.577 - 593.
17. Ordover, Saloner, Salop, 1990. " Equilibrium Vertical Foreclos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0, Issue 1, pp. 127 - 142.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8. Riordan, Michael H., 1998. " Anticompetitive Vertical Integration by a Dominant Fir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8, Issue 5, pp. 1 232 - 1 248.
共6页: 6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