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银行业效率研究(1)(2)
2014-05-17 01:15
导读:(二)实证结果分析 将样本银行2001—2004年的投入、产出指标代入式2中,运用QSB应用软件,计算各银行的运营效率、服务效率及单项投入利用效率,计算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
将样本银行2001—2004年的投入、产出指标代入式2中,运用QSB应用软件,计算各银行的运营效率、服务效率及单项投入利用效率,计算结果经整理,如表2和表3所示。
1.各商业银行运营效率与服务效率相关性不强。从各银行的均值来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运营效率与服务效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和0.35,属于低度相关。这也就验证了国有银行整体服务效率略高于股份制银行,而其运营效率则比股份制银行偏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银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与其对于资产的运用水平不相称。
2.从具体效率值来看,国有银行中表现最佳的当属中国银行,而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深圳发展银行表现最为突出。两家银行的运营效率与服务效率的平均水平均是两种体制下银行中相对较高者,说明两家银行在整个银行业中,是相对具有优势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不仅要关注作为企业对稀缺资源如资产等的利用情况,还要关注作为金融中介对于资源的运用能力及服务质量。
3.从各银行的单项指标利用效率来看,两种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对于总资产的利用差异不大,仅为0.03,而差异较大的是对劳动力及能力的利用效率方面。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而言,对于人员的利用是缺乏效率的,这点也是造成国有银行的运营效率低于股份制银行的根结所在。但是,国有银行的能力利用指标异常大于股份制银行,说明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不可否认国有银行所作的贡献,也正是该指标的作用,使得国有银行的服务效率超过了股份制银行。
4.从中国银行业整体来看,与服务效率相关性最强的是能力利用效率(具体相关系数为0.62),其次是总资产利用效率,最后是劳动力利用效率。这点说明对于服务性行业银行而言,更应该关注自身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对主营业务存贷款的管理,另一方面,应以金融产品创新为平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与外资银行对抗的竞争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结论
1.利用多阶段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测算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现出服务效率和运营效率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两者呈低度相关,但对于在两种体制下相对占优势的银行而言,这两方面效率值均是同种体制下最高的。
2.与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效率联系密切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能力利用效率、总资产利用效率和劳动力利用效率。
3.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服务效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能力利用效率及劳动力利用效率,对于总资产的利用情况,两类银行差异并不显著。
因此,一方面,不可否认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有银行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另一方面,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应从提高能力利用效率入手,充分发挥银行中介的职能,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产品,以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Maria Conceicao A. Silva Portela, Emmanuel Thanassoulis. Comparative efficiency analysis of Portuguese bank branch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8:1-5.
[2] Seiford, L.M., Thrall, R.M.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EA. Th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frontier analysi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0,46:7-38.
[3] 秦宛顺,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J].经济科学,2001,(4):34-45.
[4] 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分析[J].金融研究,2003,(3):11-25.
[5] 谢朝华,段军山.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4):120-128.
[6] 杨德,迟国泰,孙秀峰.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3):252-263.
[7] 倪海江,万迪昉.基于DEA的生产能力利用指数在商业银行效率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5,(8):82-8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8] Farrell M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General 1957,
120(Part.3):253-28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