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型。目前,国外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定量分析模型,~IALTMAN、KMV、穆迪RISKCAL、标普MEU等,在国际银行业受到广泛认同。但这些模型大都偏重财务分析,有的大量引入利率、汇率、股价等市场价格变量,这对西方银行可能比较适用,而国内银行在内部评级时,既要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偏高等特性,研究开发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从而节约时间和资源,实现国内银行业跨越式的发展。
(三)增加评级数量,有效细分信用风险
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6—9个等级,对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2个等级,但对于同时从事大、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银行,由于所覆盖的信贷风险范围较广,至少应将正常贷款客户分为九个等级。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有单独测算其基本风险的指标。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适当增加贷款的评级数量,避免信贷资产过度集中于一两个级别,从而有效区分信用风险的不同水平,严格区分信用等级标准,评估每一等级的违约概率。
(四)完善管理流程,构建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要指定信用风险主管部门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实施和监测。信用风险主管部门应独立于贷款发起及发放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并具备向董事会报告的途径。同时,要构建对评级体系和过程有效监督的机制,通过独立于信用风险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评级体系及风险参数估值进行审计,检查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数据维护的完善程度,评估内部评级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测试内部评级结果的可靠性。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