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下的网络银行滞后原因分析(1)(2)
2014-06-18 01:23
导读:其一,要明确市场定位,强调自己的服务特色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建立服务品牌,以特色化的服务赢得市场制胜的法宝——
其一,要明确市场定位,强调自己的服务特色。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建立服务品牌,以特色化的服务赢得市场制胜的法宝——客户。其二,要顺应形势,抢占先机。资料显示,全世界互联网的规模与信息流量大约9个月翻一番,而其成本同时下降50%,网上交易的金额至2003年底已达到4000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潜在电子商务市场,亦将为网络银行业务提供巨大的商机。作为中小银行,更应当认清形势,快速反应,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三,要更新观念,迎接挑战。要有超前的眼光,未雨绸缪,积极参与,迎接网络银行金融时代的到来。(1)要有战略上的超前意识。改变传统上以分支机构网点多少、地理位置便利为主导的银行服务方式,把经营策略提高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高度,认识到网络时代客户资源的超国界性和无极限性;(2)积极主动地发展网络银行业务。可进行潜在丸上客户的调采及跟踪,以聪确定市场定位并杰行网上银行业务扇计,考虑哪袓业务适合在丸上、哪些业务应杆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3)开展银刑金仁业务品种创新。通过建立杰融创新宫程箕构,制秷金融创惺工程方案体檄,保证臆行业务漂种创新的经朝化、规范化;(4)推进以客户为导现的银行窄略。全闷推行对客户的高附加汁优质个性化理财服务;(5)建立单个客户的资料信息库。详细分析、全面把握客户金融交易及投资个性;(6)全面分析各类电子银行服务种类的成本效益及相对优势。制定出关于资源重点投放的考虑原则及相关服务推出的优先次序。同时还要检查网络银行对银行内部管理文化及运作的冲击,并作出相应的改变。
三、降低信息失真成本是银行的重要举措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是无偿的,至少其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认识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腥要支付成本,有时这种成本还是很大的。企业所有关于信息问题所花费的成本在经济学上称为信息成本。信息成本是企业的隐性成本之一。其中由于信息失真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成本又是企业信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比一般的信息成本的表现更隐蔽、更难于被认识;必须从银行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做分析。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失真成本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成本有时是何等巨大,甚至会大到使银行走上末路。因此,银行必须认识到降低或避免信息失真成本的重要性。
首先,在银行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机制和渠道。这里有一条最主要的原则,即任务与利益相分离的原则。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里,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发布与利用这些信息来做管理和决策的工作都集中在同一个部门,这样无疑会加大信息失真成本。我国的银行,特别是那些大型银行,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机制,应当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原则,把信息处理与管理决策分离开来,信息处理由专职机构完成。这样,信息机构与职能部门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就是说,银行领导和职能部门相当于信息机构的客户。另外,借用外脑,通过专门的信息服务或咨询机构来了解竞争对于信息或整个行业、市场发展状况,理应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这样做,就可以减少由于利益相关而造成的信息失真成本。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化,银行业将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将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信息失真成本;再者,要建立一整套避免信息失真的保障制度和办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结论
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是在信息极其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大多数消费者缺乏基本的交易信息,他们在经营者的广告诱导下发生交易。但当交易出现纠纷时,消费者又缺乏解决纠纷的基本规则信息,他们往往被经营者出示的一个又一个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晃花了眼睛,在糊里糊涂中失去了自己的权利。
从这一情景可以清楚地看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从增加信息供给入手,让消费者对政府及网络银行的规则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实现交易的预期目的。如果消费者对网络银行的管理法规有初步的了解,对经营者的合法性有一定的认识,相信给网络银行不会带来如此大的滞后。反过来说,如果政府能够在法律规范的供给上满足交易各方的需要,特别是通过便利的方式让消费者对政府的规则有所了解,消费者的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田洁.信息技术的竞争战略管理[N].中国企业报,2002-1-8.
[2]陈燕.论信息技术对商业成功的贡献[N].电脑报,2004-8-15.
[3]钱颖一.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J].经济界,2004,(6):18-2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