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危机理论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运用(1)(2)

2014-06-18 01:23
导读:(一)危机预防:未雨绸缪 银行危机前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准备工作的好坏和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银行能否有效化解危机的
  (一)危机预防:未雨绸缪
  银行危机前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准备工作的好坏和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银行能否有效化解危机的重要步骤。
  1.加强危机管理文化建设。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具有很强的调适和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危机管理文化建设,重点是强化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并对危机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加强危机意识就是要让每个银行员工明确银行危机存在的客观性,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性,以提高员工对银行危机的警惕性。一是树立危机意识,将危机意识贯穿到银行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二是普及危机知识。要让员工懂得,银行危机是可以预防、预测的,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危机管理的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三是传授危机处理经验。每个银行员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危机经验的多少,对员工积极、主动、有效地处理危机问题具有显著的作用。四是进行物质储备,确保危机发生时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立即投入使用,避免危机升级。
  2.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和监控。一是要高度关注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的不利于银行的政策,要在不利的政策冲击自身前拿出相应对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二是密切注意企业对银行的不利行为,包括贷款风险、提前还贷、客户资源流失等行为,如“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就对当事银行造成严重冲击。三是认真分析各种投资渠道对银行的影响。储户的投资渠道在当今越来越多样化,股票、证券、国债、期货、外汇、理财等都已进入百姓生活,市场风险对银行机构的冲击很大。商业银行应该做好市场调查,进行正确预期。四是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研究。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行为甚至影响金融秩序的事件发生,银行需要对竞争者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从容应对和自我保护。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建立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各家商业银行应在总行一级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办事机构,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授权。由办事机构负责收集信息,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测量,研究潜在的危机及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跟踪国内外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状况,针对不同的环境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确保领导小组在危机发生时,有领导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相机决策权力。
  4.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对危机发生可能性的一种预测和评估,主要是对银行机构风险积聚及可能的危险发出预警信号,用以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关键是建立一套能够涵盖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易于测量和计算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预警指标并确定不同的值域,结合《巴塞尔协议》中有关银行经营指标的规定,常用的预警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每个预警指标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大。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通过定期给每个预警指标打分,然后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银行的危机度指数:
  危机度指数=(∑每个预警指标的得分X该指标的权重)/100
  据此发布危机等级预报。一般将潜在危机等级设置为四级,它与危机度指数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等级较高的银行表明该银行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有可能发生银行危机,应立即采取措施化解潜在危机,力求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
  5.建立危机治理应急预案。海南发展银行1997年因挤兑事件而导致倒闭,除了自身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不足、流动性缺口较大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对客户连续不断的挤兑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危机治理的应急方案,以做到在危机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转危为安。

中国大学排名


  表3 危机度指数与授权处理级别对照表
 (二)危机治理:临危不乱
  危机治理是危机管理的主要环节,事关危机银行的生死存亡。危机治理不当将可能导致银行崩溃等严重后果。商业银行在处理危机时,应本着快速、高效、诚信的原则,灵活的进行危机处理。通常危机治理应包括五个方面:
  1.危机评估。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十分突然而且来势汹汹。当危急情况发生时,银行机构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评估。首先,危机发生地机构应将情况迅速上报上级行并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分析,按照表3的要求进行处理;其次,上级行要迅速召集银行相关人员听取危机事件的报告,力求全面准确;再次,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判断,确定危机的性质,评估可能的损失及后果,根据情况做出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2.如果危机达到一定程度,应组建或启用专门的危机处理应急机构或小组,该机构有权调动银行的所有资源,有权独立地进行危机管理的决策和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独立地进行危机的谈判和协调,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治理行动。
  3.制定危机治理计划并实施。危机治理计划必须根据银行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计划要包括危机处理的目标、程序、组织人员分工及行动时间表。计划制订完成后,危机处理应急小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应急资金,调整业务经营政策、补偿客户损失、调整机构和人员,调动银行各部门提供处理危机的各种保障措施。由于银行的经营建立在公众信心的基础上,因此人心安抚是危机处理的必要环节。
  4.进行“危机公关”。危机公关是危机治理的重要举措,对治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务主要是让社会各界了解事实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为危机处理赢得时间。一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媒体的关系。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银行机构在危机爆发后一定要设法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借助它们的力量,将舆论导向引向对我有利的一面。二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客户永远是上帝。商业银行在客户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形象,时刻“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准则要求自己。在危机爆发后,要敢于承担责任,切忌与客户争执。三是正确处理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关系,积极向当地人民银行、银监分局等汇报和反映情况,必要时请他们出面消除客户疑虑,化解舆论纠纷。四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发生危机时银行应尽可能争取政府的支持,以得到政府对自己有利的定论与实质性帮助。五是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在危机爆发后,要稳定员工焦躁不安的情绪,向员工明确决策层的态度,积极动员员工化解危机,同时,还要适当建立内部问责与奖惩机制,在危机关头,奖赏对挽救危机卓有贡献的员工,严惩失职或有损银行形象的职员。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有助于银行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5.变“危”为“机”。危机并非绝对的坏事,因为危机往往又是生机、转化的开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如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仅仅将危机事件治理好,没有发生重大损失,只是达到了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银行还应该善于利用危机事件,作为提高品牌和社会形象、扩大积极影响的一个机会,变“危”为“机”。这是银行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营销运作。为此,要求银行必须要在平时具备有较好的经营管理环境,只有与政府、媒体等建立了长期的、和谐的沟通联系机制,树立了“以客户和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理念,掌握了良好的危机处理艺术,善于通过不利事件发现有利的因素,并创造条件放大这种有利因素的效应,扩大社会知名度,提高客户满意度,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三)危机恢复:总结提高
  危机事件的初步解决并不意味着危机处理过程的结束,危机后的恢复也同样重要。恢复处理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总结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重塑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
  银行应该从危机处理全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银行应对整个事件的导火索、过程及损失做出详尽的分析;二是银行要总结经验,整改以前存在漏洞的业务环节、管理制度及人才结构等问题,并加强危机管理措施,如健全保安系统、建立更加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加固财务监管机制、加大反腐力度、开拓新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管理体制等;三是结合危机发生情况对危机管理预警系统进行修正,更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四是要加强银行品牌形象建设,通过定期对涉及的相关危机客户进行回访、加大公共媒体宣传及开发新产品等,努力塑造银行稳健发展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参考文献:
  [1]中国的银行品牌危机来自信用底线[JOL].中国金融网,2005-8-23.
  [2]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亟待强化[JOL].中国金融网,2005-8-1.
  [3]丁艳军,郭颖.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深圳金融,2004,(8).
  [4]梁剑,乔海曙.危机管理: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5]彭路,李颖.我国商业银行危机事件管理研究[J].船山学刊,2004,(3).
  [6]雷涛.危机时刻的机会意识[J].中国银行家,2004,(1).
  [7]王爱民,王惠,王金桃.国内外银行危机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3,(1).
  [8]陶军锋.金融脆弱性理论:银行危机形成的理论解说[JOL].中国金融网,2003-11-12.
  [9]宋清华.银行危机:中国必须正视的现实[J].金融与保险,2001,(2).
   [10]Demirgue-Kunt & Detragiache.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M].staff papers,1998,vol.45,No.1 IMF.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信息不对称下的网络银行滞后原因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