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产品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1)(2)
2014-06-21 01:05
导读:2.3利用信用联结票据(Credit-linkedNote)简称(CLN)对冲信用风险 CLN是嵌入信用违约互换的结构化票据。银行(保护买方)与CLN发行人(一般是SPV)达成违约互换
2.3 利用信用联结票据(Credit-linked Note)简称(CLN)对冲信用风险
CLN是嵌入信用违约互换的结构化票据。银行(保护买方)与CLN发行人(一般是SPV)达成违约互换交易,发行人向投资者发行以单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为参考的CLN,并对其支付利息,其中包括保护买方支付的保险费。若参考债务人没有违约,投资者在到期时收回票据面值,一旦发生信用事件,发行人即停止支付票据利息,并将票据面值扣除对保护买方的或有偿付后的余额(参考贷款残值)返还给投资者。
作为融合信用衍生交易的证券化品种,CLN既是对传统结构化金融工具的改良,又保留了证券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证券化相比,CLN是复制参考贷款信用风险的合成投资工具,将信用风险转移给投资者,而贷款仍留在银行表内,无需贷款转让的繁琐手续。与其他信用衍生品相比,CLN对于保护买方的吸引力在于没有交易对手风险。由于投资者购买CLN时己支付了票据面值,当违约发生时,发行人只需返还残值,而违约互换的保护卖方未提供履约担保,若信用事件发生,保护卖方可能不履行支付承诺。对于不能涉足衍生交易但可购买票据的投资者,CLN能提供参与信用衍生交易的渠道。此外,CLN能像其他债券那样方便地出售,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由于CLN可全面消除基础工具的信用风险,因此特别适合商业银行大额贷款信用风险的规避。
3 信用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1)分散信用风险,这是信用衍生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它主要是通过放贷并提供信用市场的其他配套服务而赢取利润,这必然使其处于信用风险持有者的地位。传统的资产组合管理通过贷款组合的分散避免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然而,这一策略在使用中面临诸多困难。首先,贷款的流动性限制:大多数贷款由于客户关系、税收、交易费用和监管的原因,银行不愿出售风险资产。其次,地域和行业限制:银行的贷款投向受制于一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如果银行主要业务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银行的贷款结构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另外,各个银行在经营地域和客户基础上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导致银行的贷款集中于有限的地区和客户领域。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或转移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来使其贷款组合最优化,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合意贷款组合,避免信用风险的行业或区域过度集中,从而使传统消极、被动的回避风险,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分散风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较好地解决“信贷悖论”。出售贷款可以分散、转移贷款的信用风险,但对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具有负面影响,出于经济角度和信誉角度的考虑,大多数客户不愿看到贷款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是保密的场外交易,交易与否、交易价格不为第三者知道,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让借款企业知悉的情况下进行,从而使银行能够将客户关系管理与信贷风险管理分离开来。银行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表外交易,保留贷款而出售其信用风险,既改善了贷款组合的风险—收益状况,又不会对有价值的客户关系产生消极影响,有效地解决“信贷悖论”难题。
(3)信用衍生产品为银行分别独立地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信用衍生产品产生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为管理市场风险而进行的资产组合的调整会影响到信用风险的暴露而受到制约,同样,为管理信用风险的资产买卖也会影响组合的市场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剥离信用风险的特性极大方便了银行复杂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
(4)进入新的贷款市场。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的银行相对规模大、信用等级高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有比较劣势,很难直接获得对高质量级借款人的贷款。信用等级高的银行可能由于对某一高质量级借款人的贷款过于集中而需要分散风险,小银行通过向大银行出售信用保护间接进入高质量级贷款市场,从而平衡其高收益率贷款组合,大银行藉此也转移了信用风险。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不同的地域。某中国银行可能极为擅长向自己国家的借款者进行贷款,而某外国银行想通过承担该贷款的信用风险来分散其全部贷款组合,但苦于对中国客户贷款的经验和能力不足,该外国银行可以通过与这家中国银行进行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的方式来达到分散贷款组合的目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 Andrew kasapi.信用衍生工具[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菲利普·乔瑞.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