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看中国货币政策的微效问(5)
2014-11-21 01:24
导读:三、 实现货币政策有效的对策 综上所述,央行的利率管制,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风险约束、非利润约束以及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企业、个人的悲观
三、 实现货币政策有效的对策
综上所述,央行的利率管制,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风险约束、非利润约束以及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企业、个人的悲观性经济预期等等都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障碍,最终导致货币政策收效甚微。为提高货币政策效应,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企业制度、
社会保障体制等的改革,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探寻利率市场化的最佳途径,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2、培育参与货币市场的中介机构,增加进入货币市场交易的交易主体,弱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及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控制,减少或消除市场分割的无效率状态;加快金融创新,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品种,扩大货币市场的交易方式,从而提高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的流动性和货币市场的有效性;加快票据市场的发展,完善票据市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促使区域性乃至统一的票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证券市场上,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和地方及场外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增加交易品种,从而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对股票市场进行科学管理,促使其健康发展,真正发挥“经济走势晴雨表”的作用;将债券市场发展为包括各类机构投资者参加的市场,并结合其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提高运行效率。
4、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努力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动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使商业银行真正确立起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加强成本管理与利润考核;建立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将机构收入和个人收入与银行的利润直接联系起来,提高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以发展方式防范和化解风险;适当放权,改善内部管理方式,增强基层银行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5、加快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变经营观念,真正面向市场进行经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独立法人,不断增强其竞争力,从而改变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现状。
6、进行配套改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从而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预期,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7、努力发展消费信贷,在发展消费信贷机构的基础上,扩大消费信贷领域,改善信贷服务,增加消费信贷投入。
注释:
①王宁 :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发生历史性变革》,载《经济学消息报》,2001-03-02。
②王燕等 :《紧缩未见根本改善货币政策尚需积极》,载《经济学消息报》,2001-06-15。
③王讯 :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调查研究》,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参考文献:
⑴谢平: 《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⑵陈学彬等:《1999年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2000年货币政策建议》,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⑶王国松 :《中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⑷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⑸万解秋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⑹许详秦:《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和产出效应》,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⑺周骏 :《货币政策的几个问题》,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