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中资银行的产权渗透与我国银行业的安全(2)
2015-04-14 01:01
导读:2.外资银行参股后的经济效应。作为海外投资者,在中资银行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借助中资银行的力量,更容易地渡过在中国市场
2.外资银行参股后的经济效应。作为海外投资者,在中资银行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借助中资银行的力量,更容易地渡过在中国市场的磨合期,用较小的成本实现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另外,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后还可能获得协同效应,即一旦它加入了中资银行,在与中国政府博弈的话语权随之加重,一旦受资银行上市,便能得到诸多政策上的惠利。另外,银行业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落后的一部分,其他行业的市场、机会随着改革开放已经释放出来,银行业现在正在开放过程中,潜在的市场和机会相比之下是最多的。国外知名银行基本上都是消费型银行,如花旗、渣打等,而中国的消费信贷刚刚起步,除了房地产和汽车信贷,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还很少。另外,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2005年12月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突破了14万亿元,而供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很少,因此消费信贷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业务。从这个角度讲,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主要是瞄准消费信贷,如果可以做大消费信贷,既可以解决人民币来源问题,又可以为现有的人民币存款提供金融服务。
3.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经济效益分析
(1)资本形成效应。中资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关键原因是可以实现其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目标。2004年4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有关法例,详细列明了银行在2007年必须达到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业必须全面向国际市场开放,中国将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目前欧美银行资本充足率大约为8%,香港约为13%,而我国目前不到5%,必须在两年内大幅提升到8%的水平,对于大多数银行是难以实现的。仅有少数银行(目前境内有5家上市银行)可以通过增发、可转债等方式来获得资金,而且数量有限。那些非上市银行,如果需要资本金的补充,尤其是核心资本的补充,只能靠增资扩股的手段,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管理理念和技术扩散效应。在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内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可以较快地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引入的外资都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投资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可以带来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与海外战略投资者在具体业务上的合作,国内银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工行选择的战略投资者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甚至还同时控股德国大型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美国运通公司则不仅是旅行、金融和网络服务公司,属下还有运通银行。这些都有助于工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型。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关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过程监管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