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的得失与成败(1)(2)
2015-04-15 01:09
导读:公众投资者权益最终被侵吞的股改怎能是成功? 股改是以解决股权分置的名义进行的,而股权分置的实质是什么?从表面上看也许是非全流通,但是实质
公众投资者权益最终被侵吞的股改怎能是成功?
股改是以解决股权分置的名义进行的,而股权分置的实质是什么?从表面上看也许是非全流通,但是实质是非全流通表面掩盖下的发起人股与公众股因分置而扭曲的股权,也即“不同价不同股不同权”(不同价的 问题 ,并不是说没有按发起人股的净资产价格发行,而是脱离估值高溢价,例如中国石化1。45元的净资产,如果说1。61港元的H股发行价是实际估值的溢价发行价格的话,那么4。22元的A股发行价不就是完全脱离估值、利用非全流通造成的失衡的供求关系而分置扭曲股权的发行吗?)。也正是这个核心的事实上的“不同价不同股不同权”,十五年的中国股市才沦为“圈钱陷阱”,才使中国股市反国民经济晴雨表而行,才使中国7000多万投资者不但未能享受其间国民经济几乎翻两番的财富增长的成果,而却要遭受上万亿资产的损失,也才使中国股市最终走投无路不得不彻底停止IPO、配股、增发丧失融资功能,也才使中国股市最后形成“共识”迫上股改之路。可是在现实的股改中,是不根据脱离估值高溢价发行而扭曲的股权支付对价的,也就是说非流通股并不需要与公众股一样支付同样的溢价“买”得“流通权”,因此股权分置的实质并没有解决,而随着全流通的实现,公众股原先因分置而存在的“溢价含权”也实际消失,也就是公众股的权益被最终侵吞。这样的股改对公众股东来说,又有什么成功可言呢?
股改是强调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但是现实却是公众投资者在股改中已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摆布无可奈何地接受“高票通过”的一个个方案的现实。这里的问题是,十五年来7000多万的投资者由于惨重的损失,能够生存下来的已不多,有资料显示目前有4500多万是空账户便是无情的现实,即使是现在仍留在股市的是直接付出高溢价取得流通股的投资者在现流通股持股比例中所占份额已所剩不多,这还怎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张自己的权益呢?实际上十五年来的中国股市真正的投资者他们为脱离本色的股市付出的惨重损失是已无可挽回,悲惨的命运随着股改的完成也许只能作为翻过去的一页记载在中国股市的 历史 上。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鲍保胜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风险的控制
2005年:中国股市逆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