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1)(2)
2015-04-28 01:18
导读: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商品流通公式W——G——W(或商品——货币——商品),按这一公式,商品流通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商品流通公式W——G——W(或商品——货币——商品),按这一公式,商品流通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完全可以分开的。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如果有相当数量的人卖而不买、或卖而少买,大量货币在卖与买两个阶段之间,即在人们手里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就会出现商品总需求不足的现象。由于商品从卖到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货币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货币可停留在家庭、企业、银行等参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主体手中,这就是流动性滞存现象。笔者在2000年3月提出流动性滞存概念时,用的就是这种说明方法(见《 金融 理论 与教学》杂志2000年第3期)。至於流动性滞存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时,是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两个表现来说明的。凯恩斯是用其有名的“三个基本心理 规律 ”、不确定性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来解释的。
流动性滞存与商品过剩、资本过剩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流动性滞存必然导致商品过剩(商品相对过剩,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而资本过剩(资金滞存于银行,形成巨额银行存差)则是流动性滞存的重要表现,它们都不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⑴按要素分配,或按贡献分配,贡献大小由市场来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评价;⑵个人面向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市场,对自己的经济行为及后果负责。这两个特点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提供了市场经济特有的在生产和供给上的动力、压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它们导致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决定了人们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以及自我保障的心态和行为,而收入差距、趋避风险和个人自我保障恰是产生流动性滞存和由之导致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就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体制特点决定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对于准确理解通货紧缩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等词汇中的“通货”一词,一直被理解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代经济学
金融学教科书中的“货币供给量”。如今,到了消除这一误解的时候了。
按流动性滞存分析方法,货币供给量M可分为两部分:⑴被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Mp;⑵滞存于家庭(窖藏)、企业(窖藏)和银行(存差)的部分Mr。M=Mp Mr。真正的通货是Mp而不是Mr。“通货”中的“通”字,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而,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
在最近讨论通货紧缩问题时,有人说“通货紧缩纯属子虚乌有”,按对通货一词的传统理解,他说的是对的。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年均为7%左右,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年均为14—15%左右。按对通货一词的传统理解,通货是充足的,不是紧缩的。但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由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Mr部分比重变大,真正的通货即Mp部分仍是不足的,通货紧缩确实存在。
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通货紧缩有点象流行广告词中的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货(Mp)充足则人们免遭失业之苦,一国免去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之忧。通货(Mp)不足则有人必遭失业之苦,一国必有资源闲置之忧。当然,过犹不及,由于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其利用效率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 影响 ,过于“通”,通货(Mp)过多,则会发生通货膨胀。
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无论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还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都是由通货(Mp)的过少或过多造成的。至于通货(Mp)何以过少或过多,则有其具体的体制、政策、预期等方面的原因。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对通货一词新理解的关键在于:第一,“通”是动词,是使商品流通顺畅、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意思。通货就是有此功能的货币量。第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为购买货币量Mp与滞存货币量Mr两部分,Mp才是真正的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