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2)
2016-04-04 01:02
导读:二、储备量适度规模分析模型 对一国储备的需求有来自外部的,如外债及利润汇回,也有内部的,如境内机构资金外逃。在考察了各种储备理论后,我们
二、储备量适度规模分析模型
对一国储备的需求有来自外部的,如外债及利润汇回,也有内部的,如境内机构资金外逃。在考察了各种储备理论后,我们认为以进口、短期外债、M2三个指标来衡量储备适度规模较为合理。
第一个是R/I比。尽管储备至少满足3个月进口额的衡量标准并不完美,但仍是一个广泛被采用的比例。进口会带来对外偿付义务,的确是未来消耗储备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考虑储备规模大小时,应该考虑进口状况。现在一般认为,外汇储备能满足3-6月的进口额为宜。
第二个因素是储备与短期外债比(R/STED)。短期外债是一国在近期需偿还的外部债务,为了保持必要的对外偿债能力,持有相应数量的储备是必须的。许多关于20世纪90年代危机预测的实证研究得出短期外债与储备比是决定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太低的比例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该比例较低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均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其中韩国1996年持有的储备仅为短期外债的54%。危机之后,韩国开始重视增加外汇储备,当前韩国持有的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四,为2050亿美元。以R/STED衡量国际储备规模的做法已获得广泛认可,实践上也具有很高的合理性。一般认为储备至少应该满足短期外债数。从实际情况来看,实行管理浮动及固定汇率的国家中该比例较浮动汇率国家高,以1999年底为例,前者比例是283%,后者比例是159%。
第三个指标是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在EWS中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作为一个金融危机预测指标。由于M2代表着境内机构及个人提供了购买国外资产的必要国内流动性,因此M2的大小隐含着国内或个人资产转移的潜在风险。当公众对一国货币的信心下降,资本外逃就会增长。虽然为了防止资本外逃时对储备的过度消耗,理论上最理想是持有与M2等量的储备,但是考虑到储备具有持续上升的边际成本的特点,最佳储备量不并需要满足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对于实施盯住汇率及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这个比例控制在10%-20%即可;对于浮动汇率国家,在5%-10%之间即可。不过,对于经济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健及稳定的国家,资本转移的可能性较小,这个比例可以相应下调。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将模型用于我国的储备需求
我们认为对我国储备的需求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因素,以上三个比例基本能反映了这两种需求量。现以2004年度有关数据来测量我国需要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
据海关统计,我国2004年全年进口额为5614亿美元,按3-6个月进口量得出1403.5-2807亿美元。
2004年末我国M2为25.32万亿元,采用M2的10%-20%比例计算得出3059.3-6118.6亿美元,再考虑到我国国家风险0.43[1],得出1315.5-2631.0亿美元。鉴于我国实施资本管制,资本外逃的数量较低。从最常采用的反映资本外逃数的净误差与遗漏数来看,我国在1994年至2004年期间资本外逃平均为147.5亿美元。在1997年人民币面对巨大贬值压力时资本外逃也不过为169亿美元。因此,结合近几年资本外逃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指标我国可以取下限,即1315.5亿美元。
2004年末我国短期外债余额1043.1亿美元,未来1年内到期的中长期转短期余额为74.35亿美元,2004年度外方投资收益汇出为226.8亿美元,应付外方股利和未分配利润中外方享有部分为328亿美元(此指标为2003年末统计数,2004年末数据未获得,考虑对整体不大,可替用),几项加总为1672.25亿美元。
以上三项合计为4391.25-5794.75亿美元。这个数字可以说是我国为了保证正常对外流动性所必须持有的较为适度的储备规模。这个数字也许会引起争议,不过它的计算思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四、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并未明显过剩
2004年的实际外汇储备额6099亿美元与以上根据2004年度的有关数据测算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相比,可以发现虽然要多些但并未明显的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