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紧缩阶段的界定分析(2)
2016-05-14 01:03
导读:二、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性 考察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不难发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与经济周期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表现为:经济高增
二、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性
考察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不难发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与经济周期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表现为:经济高增长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萧条期则存在严重的通货紧缩。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经济处于战后恢复期,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较高;进入70年代后,经济发展更快,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到80年代时出现“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90年代以来,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得生产过剩,商品价格一降再降,经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而世界经济转入通货紧缩阶段。尽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间隔周期较长(战后四十年内未发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但我们必须承认二者具有交替性。此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性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美国著名投资专家加利·西林博士在《通货紧缩》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的通货紧缩正是过去较长时期通货膨胀发展的直接结果。原有的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成为促进通货紧缩的因素,世界各国大量裁军、缩减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宏观政策中重视防范通货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发展导致的成本下降和生产率提高等都成为通货紧缩产生的重要原因。”从世界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这一分析显然是科学的。
我们必须承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这种交替的现实。当代经济发展已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自由市场体制几乎无处不在。除了像美国、欧盟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就连新兴市场国家如: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三幼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印度、东欧和非洲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发展周期上与世界经济保持了同步性(单从东南亚危机及其影响就不难看出)。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其市场关系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那样,资本主义生产总是处于往复的周期运动之中,总是处于“高潮——危机——萧条——复苏”的循环之中。显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经济运行周期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性。如果不清醒认识这种交替的客观存在必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我国正出于通货紧缩阶段
我国目前进行的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旨在建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体制。从本质来讲,除了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外,经济的运行与其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即也要采取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差别只是资本的形式不同而已,我国主要以国有资本和共有资本为主。显然,我国经济的运行同样具有周期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同样不可避免。
自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以来,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相比1989年至1994年间的物价水平上升,反差极为明显。如按学术界关于通货紧缩的第一种定义衡量,我国目前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若从第二种定义我国经济又不属于通货紧缩阶段。因为自1996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仍以每年平均9%的速度增长,且据国家中心测算,我国经济2001年仍可望增长7.3%,并无危机,也未进入萧条期。相反与目前经济增长缓慢的美国、欧盟和几年持续负增长的日本及其它受东南亚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经济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论断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从第三种定义出发考察,结合1996年前后经济周期性波动,则我国经济只能被界定在通货紧缩阶段。原因如下:(1)央行几次降息,储蓄率仍高居不下,且储蓄总额呈上升趋势。(2)国内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明显收缩。尽管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已持续近四年,加上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利好消息,仍然无法启动内需和投资。(3)进出口外汇所得大幅减少,受国际经济大气候影响,我国出口今年将减少18%,从而导致GDP增长减少1%.(4)国内生产剩余严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由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短缺转向市场经济下的商品过剩,且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也是导致内需不足和投资不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