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效率实证分析(1)(2)
2016-08-31 01:33
导读:一些学者还运用其他的方法从另外的角度对纵向并购进行了实证。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的靳云汇和贾昌杰(2004)从惯性的角度对企业并购进行了研究和
一些学者还运用其他的方法从另外的角度对纵向并购进行了实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靳云汇和贾昌杰(2004)从惯性的角度对企业并购进行了研究和实证,他们认为企业组织生活中存在惯性,企业会趋于重复以前实施过的并购类型,而不管环境是否发生改变。他们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部分似然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估,借助STATA7软件工具对1999~2002年21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事件证明了自己的假设:企业以前实施纵向并购战略的累计次数对企业当前制定纵向并购战略的风险率有正的影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朱宝宪、朱朝华在(2004)选取了1998~2001年之间完成的11起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为样本,以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计量方法进行证明,发现当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发生恶化时,收购企业更易采用横向和纵向并购溢价,这与国外公司一般情况相反。
在国内对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绩效问题所做的零星实证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样本的数量太少,样本覆盖的年份比较短,样本的不足导致检验结果各不相同,难以推广延伸。
二、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的绩效实证分析
(一) 样本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运用财务会计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作为购并公司进行纵向并购后企业内部业绩进行实证。样本事件财务数据的选择均来自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和中报数据。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和并购类型参考了深圳国泰安公司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B)。

本实证选取并购正式公告期为1998年到2002年5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案例共97个样本,由于采用会计法进行实证,实证财务数据包括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以及并购后一年、两年,因此无法以2002年至2004年的案例为样本。在1998~2002年的样本中,由于受2001年前并购案例交易额小的限制,选取样本时做了部分限定,如1998年仅选择了交易金额超过2000万的样本,1999至2001年仅选择了以收购总价占上市公司总资产4%以上的样本。同时,为了实证的准确性,剔除了一年中既进行纵向并购又进行其他类型并购的样本。这样最终的样本量时间跨度为5年,样本数为84个,从研究跨年份和数量上保证了研究检验的准确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 研究方法
本文赞同国内大多
数学者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股票市场属于弱式有效阶段,并存在股权分置问题,单纯的股票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经营,因此采用会计财务数据来进行比较分析。为使结果更加有效、准确,首先对会计数据进行一些统计处理。步骤如下:
1.选取并购公司并购前后几年年报表中的若干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2. 将这些指标标准化,得到新的指标体系;
3. 将新指标按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二年分别作因子分析,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计算出各公司并购前后不同年份的业绩综合得分;
4.对比并购前后各公司的综合得分的变化情况来评判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的效率。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斐 贺文哲
上市公司收购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传导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