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探讨(1)(2)
2017-06-16 01:11
导读:在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的同时,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也较低,不良资产规模大。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几大主体中,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产状况大面积
在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的同时,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也较低,不良资产规模大。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几大主体中,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产状况大面积恶化,不良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国有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支农政策性银行,在资产构成、负债来源和机构设置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导致其政策性收购资金被挤占挪用,造成信贷资金的严重流失;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2001年初,全国农村信用社接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260多亿元贷款中,不良贷款比例比接收时上升了25个百分点,达到了66.7%,全国乡镇信用社从1994年起连续9年亏损,2003年11月整体不良贷款率为29.57%。大量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缺乏资金良性循环,农村金融脆弱性表现突出。
3、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迅猛,人员不断膨胀,但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并没有明显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情况更为突出,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信用社聘用工作人员因受环境和条件所限,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农信社代办站人员一般为不脱产的信用社编外人员,原有信用社代办站会计的选拔也大多由村干部直接推荐而非择优录用,聘用人员的素质很难保证。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管理知识和能力不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面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无所适从。农村信用社中,高中以下学历人员占54.05%,本科以学历上只有0.44%,比其他银行低10%以上。以江西省铜鼓县农村信用社为例,2004年全县107名在岗员工中拥有本科文凭的7人,大专21人,中专21人,高中44人,初中与初中以下14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受过高职以上教育的还不足10%。员工综合素质不高,造成贷款质量低,金融业务开展缓慢。
4、金融制度供给不足
农村金融制度是指服务于农村经济的融资系统,包括组织结构、产品、市场等金融形态及其相应的内部运作机制。农村金融制度与农村经济变革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中国的实践看,农村金融制度的每一次变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进行的,且属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行为,完全不同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自下而上、诱发性的变革。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范围的界定及机构职能的定位显得非常模糊,难以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家为了控制金融资源,建立了庞大的国有金融体系,机构延伸至乡村,但不容许其他金融产权形式进入农村,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供给小于制度需求,表现为我国一直重视正规金融组织的建立,而压制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活动,农村金融业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严重缺乏。现在虽然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金融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其实际运作效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太远。正规金融组织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这给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但现在我国的民间金融组织还处于不合法地位,多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其经营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政府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市场退出机制方面,我国对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社一直采取保护态度,导致破产约束失灵,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论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管理人员,还是资金借贷者,因为有不能破产的预期,其经济行为出现偏差,致使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中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分析
我国金融机构境外上市的法律风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