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中国金融的挑战(2)
2017-08-05 05:32
导读:(2) 存款分流导致信用危机。 有人认为,我国的银行存款总额高达九万多亿元人民币,就是有些存款转移到外资银行去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毫无疑问,外资
(2) 存款分流导致信用危机。
有人认为,我国的银行存款总额高达九万多亿元人民币,就是有些存款转移到外资银行去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毫无疑问,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之后,肯定会分流走一部分存款。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一部分存款从本地银行转移到外资银行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问题在于中国银行体系内部存在着巨额不良贷款,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特别脆弱。我们要研究分流走多少会引起我国金融体制的危机?这个临界点究竟在哪里?
维持目前金融稳定的最关键的要素是连年的存差。只要存入银行的钱比贷出去的钱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就没有问题。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在1996年为38520亿,1997年为46279亿,1998年为53408亿,平均每年上升8000亿元左右。老百姓看到银行里的钱越来越多,心里就非常踏实。可是,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储蓄的去向逐渐多元化,居民的节余不仅可以存入银行也可以投入股市或者房地产。再加上国庆和五一放假七天的旅游消费,老百姓花钱多了,银行存差逐步减少。1999年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59621亿,比前一年增加了6212亿。这个增长速度在2000年继续下降,银行城乡储蓄存款只增加了3900亿元左右。到2001年8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了7万亿大关。存款增长6500亿左右,增速比1999年有所增加,但是远远不如1978~1996年期间的高速增长。居民存款的增长趋势并不稳定。
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一部分城乡储蓄存款从国有银行转移到外资银行去,就可以改变银行存款总额的大趋势,贷出的钱多于存入的钱。由存差变为贷差只需要转移10%左右的银行城乡居民存款。换言之,只要有10%的居民存款从国有银行转移到外资银行去,就可能跨过一个心理上的临界点。按照一般金融理论计算,影响中国金融系统流动性的警戒点要大大高于这个心理临界点。绝不能低估这一临界点对民心的影响。一旦出现这个临界点,就有可能触发对国有银行的信用危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在中国的银行系统中的不良贷款已经超过了28%。也就是说,民众存款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被国有企业给亏掉了。最近戴相龙行长宣布在2001年不良贷款下降了200亿。央行的目标是每年降低600亿。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世界著名的金融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在2001年10月9日说,中国的不良贷款总额在30000亿左右。也许标准普尔的估计不是那么准确,就是往少里说,不良贷款只有20000亿,(还不包括已经被剥离出去的14000亿),请问,降低的不良贷款幅度只有1%左右,值得高兴吗?在最近20年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好像只要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不再增加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扪心而问,凭这样的竞技状态就能参加国际竞争吗?
一旦存进银行的钱少于贷出的钱,银行存款总额就开始下降,于是,马上有人就会很理性地考虑,是不是应当趁早把自己的血汗钱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外资银行去。只要有几个人开始这样做,就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爆发挤兑风暴。倘若如此,就很可能把原来藏在桌子下面的银行内部大量坏帐问题翻到桌面上来。
(3) 大量丧失中间结算、批发和零售业务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将飞速发展。银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将凭藉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争揽客户,对中资银行形成更大的挑战。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首先将冲击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远期信用证、远期结售汇、利率保值、期权、期货等中间业务。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经占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而且,这个趋势有增无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将向批发和零售业务进军。在批发业务方面,银行贷款是重点,在零售业务方面,消费信贷是重点。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将扩大中间服务领域。信息咨询、家居理财等业务会成为它们新的开拓点。在这一方面,中资银行也未必具有足够的竞争能力。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比例较高,盈利能力较低,在贷款规模、投向、投量、结构以及时限控制等方面都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和压力。相反,外资银行没有行政干预,没有债务负担,资金后备力量雄厚,许多外资大银行信誉良好,能够按照市场规律灵活运作,必然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