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胀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行为研究(5)
2017-09-01 02:16
导读:2.实际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减少。通货膨胀的发生导致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较低的实际利率必然会导致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走低
2.实际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减少。通货膨胀的发生导致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较低的实际利率必然会导致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走低,社会资金流向发生新的变化,股票一级市场的供给量将显著增加,二级市场的调整将告一段落,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状况仍将继续,“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增强,投机性资金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1—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少增3333亿元,上半年增幅同比下降2.3% ,2007年上半年同比少增5938亿元。在全社会资金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从流动性过剩转为流动性均衡甚至不足的趋势,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将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⑤ 3.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面对当前国际收支失衡加剧、流动性偏多、物价上涨压力,为了防止出现经济过热和全面性通货膨胀,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这些措施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是头寸减少,信贷增速减缓。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导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贷头寸减少,放款和投资能力减弱。按照当前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存款准备率每调整50个基点,收回货币大约1500亿人民币。货币政策从宏观上看有利于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减缓信贷过快增长,但从微观上看不利于商业银行短期内扩大贷款利息收入和增加盈利,而且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这样就会对贷款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高盈利的贷款类资产占比将有所下降;最后,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预期下,银行将主动调整资产结构,通过降低贷款占比和投资中以短期债券等方式保证流动性的需求,从而降低生息资产的收益水平。⑥ 三、通胀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加快业务调整步伐,有效应对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1.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风险防范。要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考虑宏观调控对行业内各企业的“洗牌”效应,区别对待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贷款的日常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如果贷款企业资信良好,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稳定增长,且投资行业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应重点营销。如果忽视了通货膨胀的特殊环境,没有有效地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价,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呆账、坏账。要大力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业务。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现金流可靠、产业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考核力度,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融资产品,改进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提高个人贷款业务占比。灵活进行贷款定价,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贷款定价原则,用好贷款的浮动权,合理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主动为优质客户,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外向型企业开发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具。
2.优化业务结构,协调发展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其收入结构更趋合理,使收益和风险趋于平衡;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客户与资金融通相关的实际需求,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紧紧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新型的中间业务,实现商业银行、客户双赢。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经确立,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已经并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证券市场将成为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从而也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商业银行一是应当颠覆性地更新思想观念,实现功能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二是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重点发展证券承销、资产托管、资金清算、产品代销和依托证券市场的理财业务与融资业务等等,打造证券市场业务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