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生存和发展(2)
2017-09-09 05:18
导读:三、国外的做法 从国际上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重视保护农民利益(如美国最近通过了《2002年农业保障和投资法》,大幅度地增加本已庞大的农业补
三、国外的做法 从国际上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重视保护农民利益(如美国最近通过了《2002年农业保障和投资法》,大幅度地增加本已庞大的农业补贴)。日本的情况很突出,它的农林
渔业金融公库完全是政策性银行。丹麦农业抵押银行具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性质。美国也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印度农业和农村银行(简称印度农发行),成立于1982年7月12日。印度农发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有效的信贷扶持及相关金融服务、促进涉农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来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繁荣。印度农发行享有印度储备银行赋予的一部分监管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的权利,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中央银行。
四、今后展望 (一)完善各项政策 一是完善信贷政策,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投入力度。降低对粮食、棉花收储的贷款利率。粮食、棉花收储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对其信贷投入应体现一定的政策性。目前国家在利率上没有体现出对农业的支持和优惠,仍同城乡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致,造成粮食棉花收储企业负担过重,贷款利息支出偏高。应降低其贷款利率;体现出国家对农业的特殊扶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在WTO框架允许范围内,重点建立一套有效的“黄箱”补贴机制,充分利用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通过完善有效的信贷政策措施,将财政补贴和银行信贷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构建农民收入安全网,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农民的利益。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在我国订单农业等没有大量实施的情况下,粮食购销企业和银行很难把握“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因此,必须对“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政策加以细化和配套。 (二)完善效益和分配机制 效益和分配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一家政策性银行来说,政策性目标固然比较益型目标重要,但效益目标仍是一个硬约束。如果效益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评价。政策性目标也难以实现。总之,政策性银行要讲政策,也要讲效益。 (三)建立业务进入和退出机制 由于政策性金融具有阶段性特点,伴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的调整,农发行业务经营范围必然要出现阶段性的调整和变化,随之会出现农发行业务的进入和已有业务的退出。因此,建立和完善农发行业务进入和退出机制也很有必要。农发行业务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大,同业务进入相比,业务的退出更敏感。但对银行来讲,退出机制的核心是退出业务的债权债务处置问题。在目前状况下,农发行债务主要来自央行的再贷款,债务的处置基本可以随债权的处置作相应的处理,最终核减农发行在央行的再贷款规模。但从长远来讲,随着改革深化,政策性银行贷款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必将减少,农发行的筹资渠道得到相应拓宽,在这种情况下,农发行的债务处置会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是将主要依赖财政的注入或建立特殊准备金冲抵。在债权处置方面,则可以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但无论怎样处置退出业务的债权债务,必须从国家制度安排上给予保证。此外,在退出机制上,还要注重把握退出时机问题,尽量减少退出成本和代价。农发行的业务进入机制要同改革和发展相结合,除严格执行国家业务调整政策外,应考虑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和边缘业务,从单纯提供贷款的传统业务,向运用多元化的金融手段发展,加大为政策性目标服务的力度和广度。 (四)建立信用担保保险制度 目前,中国农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的缺位是阻碍信贷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的重大制约因素。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是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 农业由于其固有的生产特性,离不开政策性金融手段的支持。在以种植业为主的不发达阶段是如此,在农业产业化、生产集约化达到相当水平的阶段,也是如此。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逐步、稳健地把农发行办成一家真正的农业产业银行,使其服务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和化,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发行在改革中应运而生,必将在深化改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其职能任务会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