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IS-LM模型分析我国的“双稳健”政策(3)

2017-09-15 06:36
导读:三、从IS-LM 模型分析我国的“双稳健”政策 近几年,尤其是2002 年之前,我国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上,倾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政府

  
  三、从IS-LM 模型分析我国的“双稳健”政策
  
  近几年,尤其是2002 年之前,我国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上,倾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的增长。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形势是相适应的。不过,从2003 年开始,经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2003 年我国GDP 增长速度达到9.3%,2004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 万亿元,增长9.5%。在这种变化下,我国实施了7 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2005 年开始转变。从抑制潜在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稳定的目的出发, 中国在2005 年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稳健"。笔者拟运用IS-LM 曲线来讨论这一“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1.“双稳健”的政策含义。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 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刘国光,200A)。笔者个人认为,“稳健”是相对于“积极”而言,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说是稳中趋于紧缩的, 尤其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反应在公众的心理预期上,这种政策调整反应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应运而生的整个宏观政策态度。虽然,稳健政策并不等同于紧缩,但在经济主体的预期中,“稳健”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近似于紧缩。
  2.我国“双稳健”政策的着力点。
  “双稳健”政策的着力点是经济稳定而非经济增长。IS-LM 模型探讨的是国民收入与利率水平的水平关系,没有讨论经济稳定的问题。而“双稳健”政策,作为宏观的经济政策,更多考虑的是预防经济过热,推动社会公平和减少失业,调整行业结构,应付经济垄断等各个方面。这一政策通过对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 落脚于经济平稳,致力于在经济过热和增长缓慢中间寻找平衡点。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双稳健”政策应加大市场调控的力度。
  我国的IS-LM 模型没有确定的形状,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无法精确拟合。因为利率没有市场化等原因,一些变量实际上是政策性的,而定性分析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不能精确描述IS-LM 曲线的形状。所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IS-LM 模型(笔者把它看作是在经典理论中加入一些条件的定性模型)是不精确的。尽管长期趋势十分明确,但在短期内,或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模型的形状和趋势并没有准确的界定。在不精确的IS-LM 模型下,稳健的政策,即中性政策,应该说很好地配合了这种不精确性。因为稳健政策意味着政府干预的谨慎,意味着留给市场更充分的发展空间,意味着由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市场力量的出清来实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均衡,从而通过市场的培育,使我国的IS、LM 曲线由理论上的陡峭趋向正常,由实践上的不精确趋向可计量的稳定。“双稳健”政策是比较谨慎的政策选择。这一政策应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致力于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协调性,以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谨慎地实行其它配套的政府干预,加大培育市场的力度,引导市场的完善,使市场的调控更加灵敏有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邓子基、张馨、王开国:公债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3.庄毓敏:国债发展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矛盾及其协调,财政与税务,1998(7)
  4.黄燕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性研究,人民日报,2004-04-23
上一篇:复保险制度的理论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