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2)
2017-10-11 03:17
导读:6.内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服务质量比较低,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犯罪案件仍然较多。 商业银
6.内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服务质量比较低,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犯罪案件仍然较多。
商业银行的上述问题,既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内部管理长期积弊的表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体制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的目标
(一)通过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建立完善稳键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就是要改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达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革。
(二)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
(三)适应WTO的要求,使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为国际化标准,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等,更便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趋势
(一)银行业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应该趋同。但我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我国主义市场的建设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很不利。因此,必须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摈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会计国际化标准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资本充足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应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
第三,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评估资本充足率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四,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性原则,确认利息收入原则。按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90天以上尚未收回的,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应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
第五,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六,对国内尚未发生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型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核算和管理。
(二)会计要大集中。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传输,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形成银行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质上集中,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