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2)
2017-10-11 06:44
导读:对于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银行,要树立和推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风险意识绝非易事,文化的根系要触及思想和观念。通过持续宣传、培训、研讨
对于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银行,要树立和推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风险意识绝非易事,文化的根系要触及思想和观念。通过持续宣传、培训、研讨,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
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文化,完善制度框架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要求商业银行牢牢抓住制度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层面,构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让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制度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并通过制度的运行来发扬和风险管理理念。
保证制度制定的科学性 首先,在制度体系的规划层面,划分层次,明确确定各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效力高低顺序。其次,在制度制定的过程层面,针对各个环节和阶段,建立全过程管理,形成固有的流程和权限。第三,在制度效果的反馈层面,完善信息收集和传导反馈机制,针对使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度的修订收集信息。第四,在制度的完善层面,要有周期性评审、梳理、清理和修订制度,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保证制度持续有效。
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首先,必须推行管理问责制,使每位员工作为责任、权力、利益的集中点,带有约束地去负责任;其次,要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的举报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强化激励机制,做到约束和激励并举;第三,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入了解制度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制订具体防范措施,从治本上解决。总之,要以制度的刚性来保障银行经营活动的依法合规。
形成规范的风险报告机制 应高度重视事后的整改,通过经验教训来提高和升华管理水平,避免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被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相应负责的管理人员,使其了解事件发生真相;根据事件发生的性质和损失程度确定相应的负责层级,制定整改措施并定期检查、反馈整改效果;对事件全过程做好记录,根据事件性质分门别类,统计发生频率和损失情况,为计量损失和配置资本提供基础数据。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形成风险管理行为文化,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刚刚建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工作仅局限在不良贷款的监测分析和风险资产的保全处置上,属于损失管理而非对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全方位动态风险管理此外,在风险控制的责任认定上,认为风险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关联度不强。这些都与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要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必须突破目前意识上的局限,拓展风险管理的范围,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源头监测、主动出击,建立系统化、上下联动、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处置及后续评价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将风险管理工作始终寓于全行业务的发展之中、服务之中、协作之中,通过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主动管理风险,推进各项业务的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夯实风险管理物质文化,提升技术水平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定量分析技术缺乏;受市场发育程度不足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风险控制技术和工具缺乏;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信息的缺失和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从各商业银行目前和今后的业务发展来看,建立风险管理知识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贷款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二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借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之机,建立化、远程化、实时化的风险管理模块和数据库,搭建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信息平台,建立透明高效的风险信息报告体系;三是系统、科学的资产风险量化和评级技术,从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向积极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模型和技术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