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信贷策略研究(3)
2017-10-14 04:45
导读:三、商业银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信贷策略选择 商业银行要快速传导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好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措施,使适度宽松货币政
三、商业银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信贷策略选择
商业银行要快速传导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好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措施,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有效进入实体经济,满足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同时,为确保自身经营稳健和资产安全,必须尽快调整其信贷经营策略。
(一)及时调整战略导向
经营战略决定经营政策、经营机制。科学合理的战略导向不但是一个企业竞争成功的秘诀,而且是其管理卓越性最好的检验标准。纵观国内外过去的许多知名企业,大都由于没有顺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而导致失败,销声匿迹。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看到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变化,必须顺应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变化走向,积极调整信贷经营导向。业务战略要从偏重满足供给方面的信贷需求转向满足供给和消费两方面的信贷需求;客户战略要由偏重于大项目、大企业、大众高端和富裕客户向大中小企业、大众高中段客户和一般客户并重转变,区域战略要由偏重于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各区域均衡发展转变。
(二)积极调整信贷业务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要根据我国经济目前发展还不均衡的实际,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风险偏好和风险应对策略,在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度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信贷投入,推动我国经济均衡增长。譬如,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西部较东部地区,由于通行车辆较少,单位贷款的回收周期会更长,但是,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其通行费收入必然会逐步稳定增长,最终来看信贷风险并不高。商业银行对西部和东部相同金额公路建设贷款,可设计不同的回收期限、还款方式,给其适当的缓冲期,从而既有效支持西部公路建设,又避免因贷款期限设计不合理而导致风险暴露。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要及时调整适应传统制造业的贷款规则和实物抵押偏好,强化创新。积极顺应产业转型要求,研究符合传统制造业服务化及第三产业经营特点、风险特征的信贷业务经营制度、客户信用评价方法、准入退出标准,创新商誉、专利权、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担保制度,推出金融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及反向保理等产品,大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和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从利率折扣、贷款手续、期限档次、信用评价、担保方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有效满足公众的消费信贷需求,让消费者通过贷款使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平滑,并使其在遭受暂时性工资和收入冲击的情况下保持福利水平基本稳定,激发其消费积极性,有效支持扩内需的结构调整战略实施。
要根据不同信贷产品实行不同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受宏观经济变化影响大、经营地域分布广、基层分支机构难以把握控制风险的大项目、大企业,实行总行、一级分行集中审批。对经营局限于一地、贷款金额小的中小企业,以及消费信贷,实行分层经营管理,总行、一级分行负责制定经营管理原则,具体审批、经营、管理授权二级分支行以下机构负责,通过降低经营重心来降低经营成本,间接提高经营收益。管理行可通过加大检查频率、不良率控制等手段促进经办行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三)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调整各个区域分支机构的考核政策。基于信贷投入仍是各级分支机构盈利主要来源的现实,商业银行要根据各个分支机构所在区域经济增长态势、信贷需求特点,制定各个分支机构的合理业绩评价标准,促使各区域行顺应中央政策导向发展业务,避免各机构抢贷款、占规模。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企业搬迁和兼并重组将成为我国今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点,各行要加快建立适应产业转移的机构间横向联动激励机制,创造“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