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新一轮银行信贷增长变化分析(2)

2017-10-19 01:23
导读:货币信贷变化中值得关注的几大关系 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与投资高速增长的变化的关系。贷款增长过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的低水平扩张,投资过热和部
  货币信贷变化中值得关注的几大关系  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与投资高速增长的变化的关系。贷款增长过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的低水平扩张,投资过热和部分行业、地区重复建设等经济结构性问题有所显现。2003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较上年增长43.2%,远远高于投资增幅。投资是中间需求,如果投资不能转化成最终消费,只会形成新一轮“生产过剩”。  信贷快速增长与物价迅速回升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我国的CPI与信贷增长比较,约有半年以上的滞后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的信贷和经济增长过快,将推动物价上涨,加上农田保护、种粮农民不增收等因素的,占GDP权重较大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物价已显示出不断加速上涨的趋势。全面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 GDP缩减指数(综合反映了CPI和PPI)变动率,从2002年的—1.2%骤升至2003年的4.5%,表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信贷总量快速扩张与区域、行业分布不平衡的关系。2003年以来,我国信贷的增长也出现地区间增长差异过大的问题,信贷增长地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必然进一步造成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持续下去,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贷款行业投向过于集中,行业结构风险开始显现。2003年以来,房地产、钢铁、水泥、汽车、电解铝等行业出现了过热增长、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问题,信贷对这些行业的放款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信贷总量快速扩张与银行系统风险的关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1:1左右,而我国这一比例本来就低,近几年又在下降, 2000年为1:10,2002年下降到1:15.1, 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1:16.7.2003年, 我国国内信贷增加额2.99万亿元,而股票市场上的融资额仅有1357亿元,信贷融资是股市融资额的22倍。贷款所占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7 2.8%攀升到2003年的 85.1%.2003年债仅发行336亿元,为银行同期新增贷款的1.1%.  信贷高增长与调控手段的关系。信贷的高增长几乎必然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2003年在信贷高增长的背景下,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i分别增长 19.6%和18.7%.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来观察,信贷的高增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人民币汇率预期和出口增加等原因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结售汇体系迫使央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二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充足,为信贷扩张提供了动力,虽然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充沛,从总量上抑制资金运用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三是利率工具难以充分利用。2004年元月,价格水平上涨3.2%,而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已经使存款的实际利率变成负值。注重货币信贷预调的政策建议  货币信贷调控的原则。经济上升期货币政策的基点应是保持稳定。虽然2003年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资本市场低迷,使得总融资增长速度并没有贷款增长速度那么大。由于我国具有转轨中和发展中经济的双重特征,客观上存在一个必要的2%左右的“通胀率”,正常的物价稳定目标区间上下限应该高于一般发达国家1—2个百分点,可以界定在2%~ 4%之间,物价水平超过4%才可以说是出现了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段时间的贷款较快增长对促进物价回升和 GDP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不会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贷款快速增长持续下去,造成持续的总融资增加量超量供给,则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因此,较好的选择是:既不能过松,使得局部过热问题加剧,又不能过紧,以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货币信贷调控的方式。我国区域、行业和融资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货币信贷要结合结构特点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从信贷投放产业的角度看,在对部分过热行业予以适当抑制时,货币信贷的“水龙头”要有扩有控、有松有紧。从信贷投放地区角度看,货币信贷政策调整的重点应主要针对某些地区进行结构性的预调,对于不同区域的信贷投放要予以引导,寻求“点”突破,防止地区间的差异拉大。同时,要尽快扭转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逆向运动”,逐渐降低间接融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支持股票市场的发展,应开始建立纯粹服务于风险管理需求的衍生类工具及其市场。推进直接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和金融市场的分层化。开发具备新的风险收益工具,如新的股权类工具、新的集合投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产业投资基金等。  货币信贷调控的手段。适时运用非经济性调控手段,以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加强选择性工具的运用,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拓展一般性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运用方式,以强化间接金融调控的力度。一是加快培育市场利率,提高央行利率政策的弹性。二是采取结构性存款准备金制度,选择一个时点,对不同类别存款采用不同准备金比例。三是针对外汇占款开发对冲工具,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也可以考虑发行以国家外汇储备为资产基础的外汇储备债券,还可以借鉴香港外汇基金操作的经验。  货币信贷调控中的政策协调。(1)要协调好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关系,它们的功能不同,前者重在调控总量,后者更具有调整结构的功能。央行要通过鼓励和限制性的信贷政策措施,来实现总量调控的目标。(2)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当前,由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面临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对原有的政策组合进行必要的调整。(3)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业监管之间的关系,以保证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要协调好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对于经济周期影响的矛盾。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是逆经济周期的,而银行监管通常是顺经济周期的。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要加强与银行监管的合作,使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作出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上一篇:上海股票市场收益率分布模型统计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