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产业绩效与宏观调控(2)
2017-10-22 06:10
导读:(二)我国金融产业对劳动就业外部性分析 劳动力需求能否长期适应劳动力供给,各个时期劳动力供给结构能否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实现均衡是我国经济与
(二)我国金融产业对劳动就业外部性分析
劳动力需求能否长期适应劳动力供给,各个时期劳动力供给结构能否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实现均衡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就业政策的重点是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广开就业门路解决总量矛盾。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两个转变”,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显著上升。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交织一起,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需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机会。金融产业通过投资大中小型企业为国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促进出口。由此可见金融产业对劳动就业同样有着正的外部性。
(三)我国金融产业对物价稳定的外部性分析
我们知道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息息相关,M0(流通中现钞),狭义货币M1(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农村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及广义货币M2(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自筹基本建设存款 个人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的变化必然对物价产生影响。我们从上又可以看到货币的供给是由金融系统中的银行存款派生出来,这样金融产的健全与否必然对物价产生外部性。然而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电子货币的普及对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本身将会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货币的普及使得商业银行支付准备需求趋于不稳定化,从而影响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中央银行是通过对与商业银行的支付准备有关的供需关系施加影响而产生金融调控作用的。如果电子货币的普及过于快速且大幅度推进的话,经济整体对现金的需求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其结果使得商业银行对支付准备的需求发生大幅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可能性是不可否决的,其外部性是正是负很难下一定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8月M2与M1间增速差所形成的“喇叭口”继续缩小至2.37个百分点,为年内最小。分析人士指出,M1增速的上扬,说明企业投资冲动更强、以可支付的形式存在的资金更多,这将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普遍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经济增长从“过快”转向“过热”的几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四)我国金融产业对国际收支的外部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交通和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国际经济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而任何一种国际经济关系的进行,都离不开货币流通和信贷活动,换句话说,都离不开国际金融交易。正因为如此,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几乎所有其他与国际经济有关的各部门的增长速度。举例来说,改革开放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我国生产的增长速度,而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国际金融业务的空前发展,必然有由国际贸易和非贸易资金往来所产生的国际收支问题。前面所提到金融产业的投资会带动出口从而产生正的外部性,而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加大金融风险,从而带来负的外部性。因此其外部性是正是负责也很难下一定论。
由上分析可知,金融产业以其特殊的产业背景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外部性,即金融产业与宏观调控四大目标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殊因果关系。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与我国金融产业的完善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具体方法或途径。一般来说由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面我将分别讨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产业的联系,以及执行中的问题及改进。
(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改变货币供给量。虽然央行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意图予以收缩信贷。但货币、信贷的增长势头仍不减。”首先,在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缺乏必要的条件,以至收效甚微。央行只能采取贴现率、窗口指导、利率管制等其他调控工具,这就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效力具有更大的作用。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其次,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