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2)

2017-11-09 01:00
导读:二、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市场始终是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一统金融业发展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既担负商业银行的职责
  二、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市场始终是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一统金融业发展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既担负商业银行的职责,又发挥着中央银行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银行的考核主要以计划的完成情况为主,银行绩效完成得好坏与直接责任人没有直接经济联系。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银行逐步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初步完成。对于作为金融企业运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评价工作仍然局限于成本、利润指标,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设计的指标考核体系、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及2002年由四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的指标体系,由于商业银行不同与企业的经营特点,对于我国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上都只能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起到作用。2002年颁布的操作细则中明确指出不适用于金融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评价目标定位模糊  绩效考核的定位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工作确定管理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向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按资本金构成不同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上不同程度存在评价目标设计定位模糊的问题。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关心银行的绩效评价出于不同的目的,银行的股东及投资者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目的;存款人关心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保证自己存款安全的目的;监管机构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保证银行经营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公众对银行充满信心的目的;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一方面是对自己管理银行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银行雇员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评价目标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银行应将考核作为完整的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才能对考核进行正确的定位。考核的首要目的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的绩效以及组织的绩效,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银行管理的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对绩效考核定位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上,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上,如很多银行将考核定位在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使得考核目标的定位过于狭窄。不正确的绩效评价定位将直接影响银行绩效考核的成效。  (二)评价方法落后、评价结果失真状况大量存在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绩效评价方法还很不完善,许多银行在绩效指标的设计上存在权重不合理,过分重视银行短期经营绩效的考核,忽视银行的成长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忽视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作用,考核指标体系僵化。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在很大的范围内局限于传统财务数据考评。在评价时主要采用静态的财务指标,依据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一些基本的指标分析,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回报率、边际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费用率等,缺乏对银行资金利用效率,银行风险程度考核的改进手段;同时银行在对非财务因素,如在岗员工的业务素质、基础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及更新程度等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关注不够。绩效评价基本上是对历史经营绩效的总结。同时由于这些财务指标很容易被人为调节、操纵,加上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过多干涉绩效评价工作,因此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缺乏与绩效评价结果相配套的激励、惩罚措施  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绩效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依据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银行过去的经营活动从多角度、多方面做出正确的总结,对银行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计。绩效评价如果不与激励奖惩措施相结合,那么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对改进银行绩效做出贡献的人得不到或得到与贡献不相匹配的奖励,而对那些对银行发展没有做出贡献或贡献小于职位规定的人员没有实行必要的惩罚措施,势必会引发银行经营参与者的道德风险,从而使银行绩效评价工作失去意义,达不到通过绩效评价工作提升银行经营效益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激励奖励措施普遍存在约束方法僵硬、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激励方法未与风险揭示相联系的现象。激励奖励措施制定、实施的不当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不但不会产生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促退作用。
上一篇:商业银行营销理论的不同视角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