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成因探析(2)
2017-11-17 01:23
导读:金融监管因素 目标模糊——监管无的放矢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金融监管工作究竟应管什么,怎么管?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说得清、道得
金融监管因素
目标模糊——监管无的放矢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金融监管工作究竟应管什么,怎么管?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说得清、道得明。行动迟缓——举措后发制人我国目前的监管大多是等问题出来以后,再去介入,后发制人,有些事后已无法弥补,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监管人员素质偏低——难担监管重任。手段落后——监管收效欠佳。监管手段仍以直接监管为主,大量运用行政手段,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较少。监管技术和监管方式落后。法规滞后——政策标准不一。我国目前对金融机构的检查、评价和管理,还缺乏全国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直接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缺乏监督—存在道德风险。目前除了党的监督和上级监督之外,没有其他机构可以对三个专职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的合规性和效率进行监督和制约。体制壁垒—形成效率损失。证券、保险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以后,对省以下证券保险机构的监管处于监管真空状态。 分业监管导致对被监管机构的监管中出现了许多盲点和重复监管。范围局限—监管内容狭窄。
社会不稳定因素
腐败,特别是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将直接降低公众对自身金融资产的安全感,这对保持我国的金融安全是有负面效应的;失业与下岗形势严峻;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上升;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启动有效需求,不利于社会稳定;城市化进程中的“两失”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国际社会因素
国际资本以更大的规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入新兴市场,它对资金流入国乃至全球来说,都带来了莫大好处,然而,它们也加快了金融危机爆发和传播的速度,加强了其力度。这些新的风险,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推行合理的国内经济政策,尽可能地减少其受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随着国民待遇的实现,市场准入的逐步
放松,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展,2004年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已达70%。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为企业公司客户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三,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取消不适宜的外汇管制措施,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都要求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金融产品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点在有关文件中明确为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WTO因素
从我国宏观的形势、形势有利的一面看,我国加入WTO后,已具备一定的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是我们更应当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形势、金融形势所面临的更加严峻的一面。要考察加入WTO对银行业的,关键是对国有独资银行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国有独资银行将面临下列挑战:外资银行凭借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与中资银行开展激烈的客户争夺战,而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则处于劣势;四大国有银行包袱沉重,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性资产比例过高,盈利能力较低,且在贷款规模、投向、投量、结构等方面,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和阻力;外资银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高素质人才储备和管理技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令人忧虑,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同国际统一后,四大银行若不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金融
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据初步统计,2005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0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将自2005年4月25日开始再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