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思考(2)
2017-12-10 05:56
导读:1.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治理体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对固定资产治理普遍实行的是分类回口分级治理模式,在这一治理方式中,应特别夸大“同一领导”这个
1.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治理体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对固定资产治理普遍实行的是分类回口分级治理模式,在这一治理方式中,应特别夸大“同一领导”这个条件。要有效地克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诸多弊端,夸大对固定资产治理的同一领导。成立以校长为首,各分管副校长,有关资产使用单位和职能治理部分,以及监察审计部分参加的学校国有资产治理机构。该机构是学校整个国有资产治理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治理和监视检查执行情况。在校国资治理机构的同一领导下,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由财务处、资产处、教务处、图书馆、后勤处、产业处等职能部分明确固定资产回校同一所有,各固定资产治理部分分级治理,专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治理体系。形成既有分类回口,又有集中同一的治理模式,使固定资产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同时,各治理部分要配备能胜任的、综合素质好的治理职员,切实做好日常治理工作,使整个固定资产治理工作既有好的治理体制,又有落实到位的治理措施。目前最根本、最急迫的是要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分所有的治理方式,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同时兼顾高等教育本质特征而建立按价值分类的治理方式,使固定资产公道活动起来,在满足教育这一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的快速增长。
2.增强资产治理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办学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目前虽说是多渠道张罗资金,但国家财政拨款还是主渠道,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经济核算概念淡漠,也就导致了人们国有资产观念淡漠。以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同于企业,搞不搞国有资产治理无所谓。这种熟悉必须端正。由于加强国有资产治理,一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大家明白对高校财产的治理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有责任,增强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的主动意识,自觉维护国有资产的正当权益,从而形成共叫。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完善治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完善制度、规范治理是加强高校资产治理,制止或减少资产流失的有力保证。要根据现代固定资产治理要求,整章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建立科学公道的固定资产监视治理责任制,将资产监视、治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分、处室、个人,明确固定资产物质治理部分、资产核算部分和使用部分以及个人的责任。
要健全固定资产的购置审批、验收治理、保管使用制度,加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内部稽核制度,做到账、卡、物相符。要制定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挑唆、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使各部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公道、节约、高效。结合目前高校实际,在固定资产治理中,要特别留意加强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治理,同一政策,同一治理,实行有偿使用。对用于经营性房屋、仪器设备等事前要经过评估、界定,使其能真正真实、完整地纳进校资产治理部分,按企业治理模式进行治理,以维护高校的正当权益。此外,要加强对闲置设备的调剂治理,使闲置的固定资产公道活动,共享资源,尽可能地进步其利用率。
4.发挥审计监视在固定资产治理中的作用
由于固定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加强对固定资产治理的审计监视,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高校的正当权益,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教学、科研、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固定资产审计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较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与活动资产相比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目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在审计计划中,专门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工作量相对减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而且在资产总额中一般所占的比重较大,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一个单位的发展影响极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在创办“三产”、出租联营、股份合作等环节中,难免会发生资产转移行为。这就要求高校对出资的国有资产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审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代表高校行使监视治理权、投资和收益权、资产处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