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应该说研制工作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除就《设想》在全国普遍征求意见外,还先后召开了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华北地区的座谈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听取了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高师研究者、教研员、一线中小学教师及其他各方人士的意见,并调动国内、境外有关学者的力量,进行了5个方面专题的调研,研制工作及有关会议也考虑到了地区性和各个层面的代表性。考虑到标准研制及具体实施、实验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更需要各方参与、通力合作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在研制的开放性上还需加强。应鼓励针对研制及实验有关各层面课题的立项研究,更提倡多方联合对重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
2.3 提倡学术论争,增强研制过程的活力
围绕着标准研制,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种期刊上出现了不少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多有观点碰撞。事实上,数学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是当前发展的趋势,更何况我们是在做过去从未做过的事,如果众口一词,循之一径那才是不正常的事。学术论争必然带来学术繁荣。笔者参加的几次会议,尽管时时感到"火药味",但同时更感到言者的坦诚和成就这一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因标准研制所引发的学术论争是一件大好事,它必然为这一工作灌注强劲的动力。
3 关于课程标准的设计
3.l 标准水平的定位
此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引发出应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争论),这里要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1)要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即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为定位的依据;(2)从上述依据出发,标准应首先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但正如它是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标准,所以这一标准又不应理解为基于当前现状的低标准,而是着眼于21世纪发展要求的高标准;(3)标准在确立规范性要求的同时,应体现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能为标准的实施(教材编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手段及地区实际情况差异)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4)3学段(9年级)之间的水平划分也应体现科学性和学段水平之间的递进发展关系,即通过阶段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来刻画标准的完整水平定位,而这些又是需要一定的研究来予以确定的。
3.2 标准的内容与结构
《设想》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反映出如下特点:(1)以基本理念阐释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与指导思想;(2)将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与知识性领域,"虚"实结合、内容与活动结合、知识与素养(能力、态度等)结合、认知与情感结合,通过两个领域的交融、互动,来实现课程的总目标;(3)进一步对实施课程目标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提出了思路,按此思路可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性意见。这样。目标体系、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有机结合的体系,应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这之中,目标体系的设计特别是知识领域内容的设计是重点,也曾引发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关于平面几何的改革,关于小学是否引入方程,关于计算机(器)的进入?关于四则运算的要求以及一些具体内容的增、舍等等。此外,关于如何看待数学能力;如何贯穿数学思想方法;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关于"证明"限制的程度怎样才合适;在3部分内容(数与式、空间与图形、概率统计)之外如何反映数学的联系(内部及外部联系);发展性目标对知识性目标的导向如何落在实处;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与呈现之间的关系等也是引起关注的问题。
3.3 对案例的重视
课程标准研制应该把典型案例的设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案例应该体现如下功能:(1)示范性,即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示例。(2)过程性,通过案例反映出动态活动特征。比如,通过"问题情境一一模型一一解决与拓展"的过程展示、呈现一种基本模式。(3)综合性,通过案例,浓缩与融合课程要求的诸要素,以期对课程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作整体反映。(4)可实现性,即能行性,以案例为载体,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把课程标准落在实处。无独有偶,在1999年底上海举行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讨论"数学教师培训课程计划"时,大家极力主张"案例+反思"应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方式。而王长沛先生所提供的几个案例录相曾在多个场合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评。我们应该将这一工作视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围绕课程标准的研制,广泛收集、整理、设计各种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案例就显得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