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2 档案文化的现实意义 由于档案的产生渗透在人们所有的社会活动中,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档案本身是一座宝库,是一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文化属性的提出和认识,对社会及公众来讲,有助于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把档案文化列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档案部门来讲有利于克服“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副产品”、“档案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档案密不外传”的保守认识;有利于促进档案部门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有助于树立档案文化理念,自觉地把档案置身于社会文化中去收集、征集、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档案部门开阔思路,树立文化的档案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树立科学的档案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开放的档案观,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树立社会的档案观,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树立档案文化产业观,增强档案文化力。
2 网络化对档案文化意识提升的影响
档案信息网络化具有信息利用的高效性、信息内容的及时性、网络信息的集中性、网络化档案信息的互动性、信息保存的永久性等优势[3]。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档案文化建设对其他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参照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和提升档案文化意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推动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1 集中管理档案,丰富档案馆藏 利用网络信息的集中性,做好档案收集工作,不断地丰富人文档案馆藏,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中国历史悠久、资源广阔,人文资源丰富,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其文化属性,特别是要注重对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档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史料的收藏管理,认真细致地进行编目、整理,确保其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使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档案信息得以汇总,档案信息的集中得以简单化。各地档案馆经过简单的编辑、整理,其档案信息就可以为广大的用户所利用了。
2.2 编研档案文化精品 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的互动性进行档案编研工作,打造档案文化精品。传统档案编研工作从选题开始到出版发行反馈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一般情况下,只有在选题及反馈阶段,利用者才有表达意愿的可能,其它阶段更多地以编研者的思路与取向为主,利用者的意愿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了网络后,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QQ、E-mail,或者通过点击网页上的“联系我们”栏目等来和编研工作者交流。工作者一边进行编研工作,一边听取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建议,随时调整工作。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清理,在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辩证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立足特定的文化层面,进行档案整理、编纂,形成档案文化精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从而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加强开拓更加广阔的路径。
2.3 提供高效、及时、面广的档案服务 利用网络信息的高效性、及时性,营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环境,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改革落后的服务方式。档案的网络化加快了从档案形成到社会利用档案资料的进程。随着人类不断加快的信息化进程,档案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工作要及时应对新的时代要求,从档案馆中走出来,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使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服务手段由落后变为先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武装档案馆,借助计算机网站,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连网阅读档案。同时,档案馆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其文化属性功能,在巩固传统的档案保管和利用功能的基础上,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吸引,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促进传统型档案馆向文化型档案馆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