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流通业竞争力评估(1)(3)
2016-03-13 01:00
导读:市场是为供给与需求相分离的经济设立的一个“廉价组织”,旨在促进专业化和交换。现代经营理念以为,“实现组织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是为供给与需求相分离的经济设立的一个“廉价组织”,旨在促进专业化和交换。现代经营理念以为,“实现组织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看,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看满足的东西”。市场竞争的基本特点在于“战火”表现为对顾客的吸引,“胜败”取决于顾客的选择购买。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某个市场经营者的竞争力,可以简单地表达为:该经营者相对一定的竞争对手而言,对顾客需求的满足能力。
只有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者才拥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处于竞争上风地位的经营者总是那些相对其竞争对手而言,能更多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者,在竞争性市场上,这样的经营者必定是那些为顾客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因而顾客满足度较高的企业。由于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分离,因此,流通企业必须比其他企业更多、更正确地熟悉、了解顾客和顾客的需求,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和更有利地根据需求来筹集、组织(定购或代理)和分配供给品,并且让顾客熟悉和了解供给品对需求的满足性,说服顾客购买并完成权益让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否比其他企业更能胜任这些工作,取决于流通企业的经营与治理能力。
企业的组织模式、经营实力和市场行为等因素无疑影响到流通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以及企业的业绩,由于它们直接决定着流通企业的五项关键能力,即:对顾客时空的接近能力;对顾客需求与购买心理的理解和迎合能力;对满足顾客需求的供给创造能力;向顾客告知和证实供给品对需求满足性的沟通能力;分配、调节供给品满足顾客需求的控制能力。
依据本土流通业的总体表现资料来评估本土流通业的竞争力,是对个体层次评估的必要补充和整合。总体层次的依据主要是指本土流通业的资本规模、业务种别、财务业绩、市场分配、组织结构、技术装备、职员构成与素质、服务水平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进行总体层次评估,即就这些方面的资料,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本土流通业的功能适应性、能量扩张性、市场集中性、业绩增长性、治理科学性以及技术创新性的高低,从而判定本土流通业的经济功能和生命能量在市场上是否处于优越地位。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设计一个合适的量化指标体系,如本土流通业资本存量与全社会资本存量的比值、本土流通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本土流通业营业额占全国商品成交总额的比例、本土流通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与全行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值等,通过计算和分析有关指标,来支持部分判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不论是从个体层次还是从总体层次来进行评估,总会发现本土流通业与其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的竞争上风上的差别。按照有关差别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它们之间的相对竞争上风分别政策性上风(如政府给予外商的优惠政策待遇)、市场缺陷性上风(如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和发展历史性上风(如从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市场营销经验)以及战略与策略性上风四类。显然,政策性上风和战略与策略性上风属于可再造性上风。分析和评估本土流通业的竞争力,就是为了科学地制定本土流通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发挥和强化本土流通业的经济功能和生命能量,提升其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