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2)
2017-03-19 01:05
导读:遗憾的是,有很多民营企业以为,对人的治理无非是一个利益题目,可以简单地回结为用工报酬题目;甚至有人以为用“饥饿的规律”(干不好就解雇)来
遗憾的是,有很多民营企业以为,对人的治理无非是一个利益题目,可以简单地回结为用工报酬题目;甚至有人以为用“饥饿的规律”(干不好就解雇)来代替人事治理更为有效。这种停留在西方二十世纪初的治理理念,用在那些处于初始阶段的民营企业似乎是合适的,但时代不同了,人已今非昔比。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在整个社会都重视人的价值和精神需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若仍然固守陈腐的用人观念,能为自己的发展争得一席之地吗?更不要奢谈搞文化建设了。
民营企业之所以忽视对人的治理,根源在于把人简单地回结为资本的范畴,仅看作是一种本钱因素,没有把人看作是一种有无穷潜力、蕴含创造性的特殊资源。资本不足可以举债,而人力资源却是借不到、买不来的。很多民营企业天真地以为,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是企业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企业只要有钱就不愁没有人才。因此,他们把眼睛盯在企业之外,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视而不见。实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的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并不属于企业;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只能是那些伴随企业发展而成长、甘心情愿地为企业效力、能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人,它与花钱购买劳动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