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2)
2017-08-06 01:05
导读:三、未来发展-信息化下的绩效评价 在产业竞争发展到信息时代竞争的今天,对于指导和评价在信息时代公司如何通过投资于客户、供给商、雇员、生产程
三、未来发展-信息化下的绩效评价
在产业竞争发展到信息时代竞争的今天,对于指导和评价在信息时代公司如何通过投资于客户、供给商、雇员、生产程序、技术和创新等创造未来的价值,单纯的财务指标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把诸如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雇员的技术和积极性、灵活性、内部过程的灵敏性和可猜测性,以及雇员的满足和忠诚等非财务指标纳进到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中来,已经成为企业在信息化的竞争环境下所必须关注的,而解决的好坏将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本人所提出的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正是一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它是对企业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的全面评价。它是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下结合平衡记分卡和绩效棱柱法,运用
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存储和提取,进而评价企业行为的结果,包括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决策的正确与否、经营是否有效、财务状况如何等,即从企业的战略层面、经营层面和职能层面来进行战略业绩的评价。本人把BSC(平衡计分卡)纳进进来是基于其自身的特点:BSC把任务和决策转化成目标和指标,把结果指标和业绩动因联系起来,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同一起来,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BSC不仅是一个业绩评价和控制系统,更是一个交流、通知和的系统。
在本人所说的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中,是站在战略的角度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取向的,它分为五个模块:顾客、员工、价值链成员、所有者和公众。在每个模块中又包括五个子模块,即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战略、流程、能力、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第一个模块关注谁是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愿看和要求;第二个模块关注为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愿看和要求所需要的战略;第三个模块解决的是为实现公司战略所需要的流程;第四个模块是公司为运作这些流程所需要的能力;第五个模块是公司在前四个模块下的终极结果,即公司将从主要利益相关者那里得到什么。这五个模块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个模块都是后面一个模块的条件和基础,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每个模块的子模块都有相应的指标体系(财务与非财务性指标、历史与猜测性指标等),通过指标体系的计量与评价来达到责任认定和业绩评价的目的。该数据库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以股东价值为取向的单纯财务业绩评价,走向一种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取向的战略业绩评价,不仅是对业绩的评价,也是对实现公司目标的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价和公司流程运作能力的评价,更能满足企业在战略治理环境下实现战略目标、改进公司流程、进步企业运作能力的需求,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的建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关键指标(KPI)的选取。
战略业绩评价的核心是
评价指标,用来设计和治理组织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使组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所有者设定的目标。战略业绩评价系统应当包含基本目标的全部业绩动因。这些动因或者说是次级目标或者是治理决策的核心,也构成了战略业绩评价的主要元素。选取关键指标应遵循的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即指标的选取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的,并且是可以细分的,是明确的而非抽象的;可衡量的(Measurable),即绩效指标或者是数目化的,或者是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在本钱、时间、数目、质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可实现的(Achievable),是指绩效指标是可以实现的,应当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水平;现实的(Realistic),是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证实和观察得到的,不是假设的;有时限的(Time-bound),是指绩效指标的设定有一定的期限。
下面的表格列示了一些关键指标:
所有者 员工 价值连成员 顾客 公众
投资回报率 雇员满足程度 质量 客户满足程度 公众满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