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时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研究(2)
2017-08-10 03:19
导读:那么,企业的原始资本的筹集方式是否对以后的经营状况产生影响呢? 我们分别以三种方式借款与否作为自变量(定类变量),以企业家对自己企业在本市同
那么,企业的原始资本的筹集方式是否对以后的经营状况产生影响呢?
我们分别以三种方式借款与否作为自变量(定类变量),以企业家对自己企业在本市同行业中的主观地位评价(定序变量)作为因变量,属于不对称相关丈量,所以选择了tau-y 系数。其值介于0与1之间,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它的特色是,在计算系数值时包括了所有的边沿次数和条件次数,其敏感度高于Lambda丈量法。
首先,我们看是否向银行、信用社借款与企业地位自主评价之间的关系。从表2来看,开业时向银行或信用社借过款的企业对自己企业在本市同行业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相对没有借过款的企业高:从整体上来看,借过款的企业尽大部分都处于中等水平及其以上(91.3%);未借过款的企业中“低于均匀水平”的占16.7%。但企业是否向银行、信用社借款与企业地位主观评价之间只存在极低度相关(tau-y=0.019),用前者解释后者也只能够消减1.9%的误差。由于此次调查是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作一个探索性研究,没有严格执行随机抽样标准,再加上样本量比较少,所以这种相关不能推及到整体(明显度sig.>0.1)。
由于向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借款的企业只有4家,并且还有1家没有填写企业地位主观评价,样本量相对太少,所以此处不便作相关分析。
向个人借款与企业地位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从表3来看,向个人借过款的企业对企业的地位主观评价相对比没借过的低:没有向个人借过款的企业处于中等水平及以上的比例比没借过的高18.8%;低于均匀水平的比例则低6.3个百分比。向个人借款与否与企业地位主观评价之间也只是具有极低度相关,并且用向个人借款与否来猜测企业地位主观评价只能消减1.8%的误差。同样的,这种猜测也不具有明显性(sig.=0.34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开业时能向哪种债权主体借款与她们主观的经济地位评价存在极低度相关。正如上文所说的,开业时企业家自身的社会地位影响了企业开业资金的筹集方式,但这种筹资上风并没有继续在日后的经营治理中维持和延续。
四、解释和讨论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企业家个人可资利用的关系网络对企业开业资金的筹集有积极影响。但这种资金筹集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却没有继续在日后的经营治理中维持和延续。
同样的社会资本为何在开业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却没有继续在日后的经营治理中维持和延续呢?这主要存在一个题目,即关系紧密的社会资本除了正面功效,还具有负面功效的题目。
第一,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最多的是家庭成员和亲戚,他们既是银行、信用社借款时的主要担保人,也是个人借款的主要对象;其次是朋友和生意伙伴。正是这种“至亲”关系影响了企业日后的经营治理。为了这些“恩惠”资金不至于血本无回,她们在经营治理时趋于守旧,不敢冒险,“当紧密的网络纽带给个人提供各种经济资源时,它也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朱国宏,2005)作为回报,也“……不得不为他人付出各类经济资源,造成交易用度的上升,从而减少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朱国宏,2005)
第二,轻易造成社会封闭,妨碍企业吸纳人才。“恩惠”资金的提供者或信息提供者往往也是企业的股东,他们构成了企业的“圈内人”,阻止了群体内成员向外发展,也阻止了外群体成员向群体内渗透。从我们的调查中确实也发现,很多女私营企业家的丈夫、亲戚、朋友就是她们的合伙人。
第三,企业的经济发展对社会资本的过度依靠,可能导致企业治理的家族化,使普遍信任机制难以建立,企业的规模难以扩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41.
[2]朱国宏.经济
社会学导论:第1版[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