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企业品牌运营的现状、题目及对策研究(2)
2017-08-11 02:21
导读: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未几,产品开发在技术上特别是核心技术方面对外依靠性很强,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未几,产品开发在技术上特别是核心技术方面对外依靠性很强,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仅占10%左右。“十五”期间,全市共申请专利2500多件,但真正转进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只有10%左右;科技投进总量不足,特别是企业研发投进不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度研发用度占销售收进的比重只有2%左右,远远低于5%的国家要求。企业创新力不强,经营的产品就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形成与巩固更无从谈起。
4.企业争创名牌的意识不强。有的企业怕担风险,安于现状,以为产品暂时有销路,创不创名牌无所谓;有的企业家“小农”意识浓厚,“小富即安”,缺乏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气势;有的企业也想争创名牌,但缺乏恒心和毅力,争创一两次达不到目的就意气消沉,偃旗息鼓。
5.创新名牌面临人才瓶颈。襄樊市现有科技人才主要集中于院校、科研所,在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职员只占五分之一,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高端科技人才更显奇缺和稀有。由于襄樊市地处内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些急需的高学历人才难以引进,使襄樊市企业的科研实力、营销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也影响到了品牌的创新与发展。
6.企业对商标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注册商标总量少、企业商标拥有量低。襄樊市只有1/9的企业拥有注册商标,大大低于全省1/6、全国1/3的比例;二是商标品牌着名度低、市场份额和占有率不高。相比青岛、温州等发达地区,襄樊市的驰名商标数目还有很大差距,即使是驰名商标相比,市场的占有率和着名度也还有不小差距,襄樊市缺乏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强势商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四、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襄樊区域竞争上风。要发挥襄樊区域竞争上风,促进地区经济崛起和品牌的快速提升,需要政府实施积极的促进政策并建立高效有力的促进机制,政府在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专业人材落户,特别是要重点引进品牌企业,学习、吸收外面创品牌的经验,走快速发展自主品牌之路。
2.深进挖掘上风产业的品牌潜力。襄樊农产品丰富,优质品种众多,农业还是襄樊经济发展的根本。襄樊是全国10大夏粮主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粮油、瓜果、茶叶产量高,品质好,农产品深加工条件很好,宜城“流水”西瓜营销成功的经验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大有作为。襄樊是内陆地区重要的新型汽车城,仅汽车及配套产业可挖掘的品牌潜力就不小。
3.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精品名牌战略进程。技术创新是争创名牌的基础,因此,在争创名牌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这方面三五四二公司作了很好的表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要继续引导企业抓好技术中心建设,完善技术中心组织机构、激励机制和治理办法等。同时,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要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与交流,加快和缩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4.强化品牌意识,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是推进名牌战略的主体,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企业需不断增强名牌意识,加大研发投进,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以质量为核心,努力争创名牌产品。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5.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抓好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科研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争创名牌的先决条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争创名牌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在“聚才、用才、励才”三个方面狠下功夫,采取“派出往、请进来”等做法,千方百计地引才、聚才。积极建立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用才机制,用活用好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健全激励机制,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尽早建立科技人才的收进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或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取得较高收进。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决策作用,建立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把培养高层次的企业家作为今后襄樊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创造环境条件,依托高等院校,组织企业家在国内外
培训深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既具有现代经营治理理念,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