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2)
2017-08-14 03:19
导读:融资渠道不够通畅。国内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最主要是来自各类贷款,占中小企业所获信贷的70%以上;其次是权益性投资,占到32%;其他来源都很少。
融资渠道不够通畅。国内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最主要是来自各类贷款,占中小企业所获信贷的70%以上;其次是权益性投资,占到32%;其他来源都很少。民营中小企业最主要的权益性投资是自有资金,全国均匀水平在72.73%。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门槛较高,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都难以达到上市或发放债券的标准。
外向国际化方式单一。在决定外向国际化进进及成长途径时通常并不是择优选取,单一性选择国际化方式的现象普遍。固然有些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外向国际化成长途径时,已经脱离了早期的盲目性,但却往往忽视了外向国际化方式的优化。
专业人才匮乏。在涉外人才方面,即使是在经济非常发达的上海市,目前民营中小企业专职外贸职员户均仅2.8人,另有5%的企业根本没有专业外贸职员。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治理者缺乏必要的外向国际化知识、经营技能和治理理念,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面对全新的国际市场经营环境时无所适从,难以在外向国际化发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进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相适应;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治理,减少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行政和体制因素,健全民营中小企业监视机构;给予民营中小企业国民待遇,取消对民营中小企业营业范围的种种限制,打破或明或暗存在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闭,将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推进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中介机构发展,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商会、互助会等方式调节一定范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并提供相关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要提升现有集群竞争上风,进步技术创新上风,创建具有一定着名度的企业或区域品牌,推进开展集群国际化经营,采用新型市场交易方式;促进新集群产生与发展,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降低产业进进门槛,改善外部环境,完善产业政策;强化集群之间与内部的协调,优化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结构,增强由大中小企业共生而带来的集群整体竞争上风,进步产业配套能力,防止出现民营中小企业集群过度竞争的情况。
中国大学排名
全面进步企业素质。要促进生产技术升级,进步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技术含量,采用现代高科技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增强民营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要明确企业战略规划,把战略规划进步到与企业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的高度上来,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并留意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对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地方及时加以调整;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在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助于企业家精神发育的文化氛围。
积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要获取银行贷款,实行同一的企业信用评估标准以及银行贷款发放条件,进步贷款发放的时效性;要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展壮大,同时借助国外资本市场;要开辟民间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当局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资金出让者的正当权益,支持、引导、监视民间金融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采用多元方式开辟国际市场。从经营治理角度看,民营企业有多种方式进进国外市场。各种外向国际化方式的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以上影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因素分析,得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方式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
假如民营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上风,此时应该采用许可经营或者技术转让等契约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假如民营企业具有所有权上风,同时又能够发挥内部化上风,则应该采取出口方式进进国际市场;假如民营企业同时具备了三种上风,采用投资方式最为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特定上风会发生变动。当企业所拥有的上风由一种变为两种、三种时,民营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方式也会相应地由契约方式转变为出口方式、投资方式,因此图1中的三种外向国际化方式表现出一定的渐进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