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供给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职能外包的上风分(2)
2017-08-14 03:42
导读:3.较高的期看利润追求和角色转换产生的高投进,揭示了某些行业的企业将技术创新活动外包的可能性。一旦企业熟悉或了解一项技术创新或某一创新组成
3.较高的期看利润追求和角色转换产生的高投进,揭示了某些行业的企业将技术创新活动外包的可能性。一旦企业熟悉或了解一项技术创新或某一创新组成部分以较低本钱由具有某一职能的企业提供时,追求技术创新的企业就必然通过外包的方式从创新源那里获得希看得到的技术或知识,同时也因此相应减少企业自身对本项新技术或新知识的研究开发投资。这样固然可以由于获取本钱的降低获得良好的短期回报,但是势必损害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技术能力的积累,特别是某些技术诀窍必须通过研究开发的过程才能学会。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外包可能使企业对外部组织的依靠程度日益扩大,久而久之可能失往对某一技术的开发能力,甚至是吸收能力。为了避免外包可能产生的这种消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外包需要企业创造合作开发的形式并积极参与。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合作方式的技术创新活动外包,能够同时满足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研究开发的要求,并且积极寻求各种组织形式,从而实现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外包。
二、集群供给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集群供给链使得企业处于大量组织实体密切相互接触和交往的网络结构中,一项技术创新项目随时可能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或终止,企业单独从事并成功实现一次贸易化的新产品/服务、新工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即企业不可能实施一次技术创新中包含的所有行为,而只能承担其中一部分。由于每一次技术创新可能由不同的职能源发起,而且不同的企业在创新经历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集群供给链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表现为企业在不同的技术创新经历中从事的与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有关的活动,可能是直接构成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直接行为,也可能是间接促进项目完成的间接行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于直接行为,根据Utterback(1971)经典的三阶段模型,具体为:①新思想产生——来源于知识的碰撞(魏江,2002)——由理论学习、用中学、干中学以及补充性技术发展(Nieto,2003)获得,因此,思想产生可以具体描述为技术创新职员或组织的学习行为。②题目解决或发展,即通过某种方式重新组合原材料和气力(熊比特,1990)导致新产品/服务的出现或新工艺的应用,可能是采用不同质量的劳动对象,或使用不同水平的劳动工具(包括技术手段),或雇用不同技能的劳动者。因此,该阶段创新行为存在于调整劳动对象、采纳高水平劳动工具或雇用高技能职员方面。③实施和扩散,包括新产品生产和市场投进,例如营销、分销和零售行为,集群供给链企业通常将这一部分行为委托于价值链合作伙伴完成。
对于间接行为,可能产生于与技术创新高度相关的组织结构创新和职员创新(Knight,1967),包括变更工作分配、构建权力关系、沟通体系或奖励系统,职员活动以及调整组织中职员的行为和信仰;也可能产生于受限的历史性条件、具有路径依靠性的企业制度和文化形成过程(Strambach,2002),包括
规章制度变化以及企业资源的积累。由于地域集聚性,企业与其他组织包括政府和公共事务机构之间存在密切接触,其创新行为外部其他合作者影响将更加深刻和频繁,例如外部知识和技术应用程度(Kumaresan and Miyazaki,2000)或者合作关系的密切和友好程度,都可能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进程。 三、集群供给链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外包上风
从集群供给链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和条件来看,集群供给链同时汲取了集群和供给链各自具有的优点,并且由于其自身形成的地域——盟约关系结构弥补了集群、供给链的不足之处。正是基于这种双重属性的存在,集群供给链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职能化外包提供了其他组织形式无可相比的上风。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相对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来说,集群供给链具有交易效率进步和技术创新投资增加的双重效应,毫无疑问推动了集群供给链企业对技术创新行为的追求。地理位置上的彼此邻近和集聚,使得集群供给链企业具有相似的产业特征、文化特征、制度特征,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专业化投进、技术溢出和相似价值观的共享。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共享加速了创新行为的趋同性,表现为直接创新行为的互动进行,以及间接创新行为整适用度的降低。这是由于,集群内部存储的产业技术和职员降低了集群供给链企业直接的包括时间的和空间的学习障碍,并且学习过程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呈现出快速响应的动态特点;另外,相似的文化和制度特征,奠定了集群供给链企业在合作创新中支付较小用度协调彼此职员和组织的间接创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