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施工企业挂靠现象的思考(2)
2017-08-15 02:12
导读:避免或减少挂靠的措施 政府监管应完善信息治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大执法力度:一个挂靠项目,在投标、申领施工许可证、申办质量、安全监视手续
避免或减少挂靠的措施 政府监管应完善信息治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大执法力度:一个挂靠项目,在投标、申领施工许可证、申办质量、安全监视手续及日常施工过程中,总会露出挂靠的破绽。相关部分在把关时,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揭穿挂靠的***。 首先在投标时要揭开挂靠现象。 挂靠方大多都借用被挂靠单位的项目经理,招投标治理部分要重点审查项目经理在本地或周边地区建筑市场的代表性工程,对代表性工程有怀疑的,可与建设方联系核实,必要时可到现场实地察看,将不具备施工能力、不具备施工实力、玩"空手道"的"挂靠"企业及"挂靠"项目经理排除在市场大门以外。南方某省实行项目经理IC卡治理,将项目经理的工作业绩、在建项目、奖罚等信息全部写进IC卡,有效地防止挂靠的发生,若在卡中将项目经理本人的签名手迹也进行录进,对在施工中项目经理不到岗由挂靠人代为签字行为起到防范作用。此法应该在项目其它主要治理职员中推广。 第二是行政主管部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视检查。 针对挂靠现象,应重点查项目经理的在岗情况,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质检员等职员与投标时是否一致,特殊工种等是否与投标书中一致,是否持证上岗;查企业法人与项目经理签订的《项目治理责任书》,从其主要内容上来识别是否存在挂靠;查企业治理体系的执行情况,了解企业对项目的监管情况,是否存在只收费不治理的现象;查主要治理职员及作业职员的劳动合同和签订情况、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用度的缴纳情况。针对以上的检查,不能流于形式,要善于识别挂靠双方的伪装,洞察细微,通过查资料、访问、观察、询问等方法,揭穿挂靠的本质。对已查实的挂靠企业,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处罚,斩断挂靠双方的利益链,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监理应延伸工作的范围。如前所述,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监理与施工单位接触的时间最长,对施工企业的情况最了解。因此,在监理工程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对施工企业的资质、职员在岗、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无资质施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主要治理职员与投标时不符或不上岗,应及时向有关部分反映。在施工现场严格监理程序,对授权签字严格把关,杜尽冒签代签。工程监理还应加强对施工企业治理体系的监视,对施工现场不符合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治理体系要求的,应及时要求整改,对施工企业质量安全治理部分不履行必要治理的,应要求施工企业改进。对工程资金的流向也进行必要的监视,发现工程款直接进进施工企业以外的账号,应及时向业主报告。总之,监理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可以消除项目上人证分离现象,可以督促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加强治理,消除被挂靠企业只收费不治理现象,有效地防止挂靠的发生。 企业应严以律已,以诚信开拓市场。在法制越来越健全的今天,企业应充分熟悉到被挂靠的风险,应熟悉到终极会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而"埋单",不能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动,应以***远瞩的目光,往规划企业发展的愿景,以诚信为出发点,依靠实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业主的信任、赢得分包商的信任、赢得供给商的信任、赢得行政主管部分的信任,终极赢得市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