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上风(2)
2017-08-18 01:59
导读:二、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 1.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及其特点 在Porter将价值链的概念引进战略治理领域后的近 20年中,企业界和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
二、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 1.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及其特点 在Porter将价值链的概念引进战略治理领域后的近 20年中,企业界和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日本企业最先运用了价值链治理,试图将制造过程中所有因素同一起来,以更好地控制供给商和分销商,加强制造企业与其供给商之间的合作,进步产品质量。由此而形成了全球著名的日本式序列系统(keiresu)。此后,美国总结了日本的经验,发展了自己的精益制造模式。无论是序列系统还是精益制造,都是夸大价值链的联系与集成思想的成功实践。文献则对另一种制造模式——灵活制造模式进行了研究,这种模式的主体被称为虚拟企业(Srinivas,1999; Michael,2000;Bemd,2001;John,1992)。虚拟企业在市场机会出现时组建,而在机会消失时解散。这是一种灵活制造模式,夸大的是临时的合作关系和价值链适度分离,是从价值链解构的角度运用价值链的思想。精益制造和灵活制造模式有助于我们深进理解价值网络的动力学特征。 精益制造模式从整个价值系统的角度看待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注重各个价值活动的本钱、质量控制,夸大价值系统之间价值链的衔接,治理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价值系统。但它仍然呈线性模式。固然将供给商纳进整个战略体系,但供给商按照产品的层次及合作程度分为各个级别,合作与控制通常在相邻的两个级别之间进行,很少有跨级别的信息活动。领导厂商与供给商及供给商与其供给商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如图1所示)。这是精益制造模式的等级式治理决定的。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