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2)
2017-08-19 05:46
导读:解决这些题目就是将企业生产流程、人力资源、财务、物流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MRP-Ⅱ、ERP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治理理念,建立与信息化系统相
解决这些题目就是将企业生产流程、人力资源、财务、物流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MRP-Ⅱ、ERP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治理理念,建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企业治理与组织模式,实现企业治理信息化。
2.2 人才的熟悉
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公司或的核心技术,信息资源也成为一种等价于资本和人力的战略资源,治理职能的明晰化,使得信息治理部分也如同财务部分、人力资源部分一样成为企业的重要职能机构;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走向务实和深进,企业面临的越来越复杂:如何对企业的IT建设和信息资源做出正确的规划,如何把业务与技术两张皮无缝的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最新的高技术,同时又涉及到企业的治理,具有跨职能的特点。由此可见,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治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越来越重要。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企业流程密切相关。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它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这就需要企业中有一个高层治理职员专门从事信息系统方面的领导工作,CIO这个职位也因而应运而生。CIO(Chief Informa?鄄tion Officer)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集成而出现的同一的信息部分的高层治理者,他们通过指导信息技术的利用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观念,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治理者。
固然国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设置了信息中心,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经理或者副总裁,甚至是总负责人自己挂帅,但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CIO。首先,国内很多企业要么直接将技术部分的主管提升CIO,要么就由业务部分技术基础比较好的人担任,甚至就是高层领导直接兼任首席信息官(CIO)职务。其次,我国CIO所处的位置也就是信息中心主任。根本没有赋予相应的权力,CIO们即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IT投资上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容乐观,一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准CIO们,有87%表示自己在企业的IT投资上只拥有建议权,只有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拥有决定权。而在企业进行重要的战略决策时,42%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只是偶然会征求他们的意见;13%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司战略决策中往的准CIO们就更微乎其微了。第三,我国的CIO还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治理,缺乏CIO专业治理经验的现象。一方面CIO都是属于某一个行业的,每个行业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密集程度都不同,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运营方式和竞争态势,这样 CIO的活动会受到所属行业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熟悉不够,重视不够,没有相适应的培养机制;使得我国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人的因素已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的最重要因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3 信息的运用
信息的重要价值全在于运用,而运用好、治理好信息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 企业由于自身的信息能力的限制,往往低估了信息的作用,这又导致企业对信息化的不正确理解,典型的表现是:企业将资金大量投进技术设备,或系统工程的建设,而不知道如何才能进步竞争力,真正体现信息的价值。
真正决定企业信息能力的因素包括:员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有效配置的程序;长期利用和体现这种价值的文化;与价值和正确性相关的信息本身。企业在以技术能力为中心的信息投资项目上注进大量资金和精力,错误地以为技术本身能创造出信息能力,实际上,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平衡的熟悉和投资,反而阻碍了信息能力。由于决定信息能力的主要因素很多是非技术的。
这也就是我国一些企业固然应用了优秀的软件,开发了自己的治理系统却仍然没有真正进步竞争力的原因所在。
3 结束语
企业应该熟悉到: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治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机技术本身,其中的
计算机技术只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治理信息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