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歇后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红楼梦》(2)
2013-08-11 01:12
导读:顾嘉祖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多姿的文化形态。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顾嘉祖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多姿的文化形态。”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中西文化在传统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汉语语言的特殊性,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往往包含着其他的文化因子;这样,在把一种言语文本转化为另外一种言语文本时,文化信息的传递也必然会有一定的缺损。下面,再以杨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为例,来看看文化在翻译中的缺损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语言特色信息的缺损,历史文化信息的缺损,社会习俗文化信息的缺损,宗教文化信息的缺损。
例1: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真(针)’了。
译文:“I’m incapable ofrunning things.I’m too ignorant,blunt and tactless,always getit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sitck.”
此处的歇后语用了“真”和“针”的谐音,把动宾结构词组“认针”转换成偏正结构形容词,只有在汉语语言里才有这种转换,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把棒槌当作针”本身就是一种很笨的行为,在此照应前面提到的“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王熙凤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充分地表现了她伶牙利齿,反映机敏。在翻译中,作者采取了意译,避开了原文所具有的语言上的特点,只把歇后语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虽能让译文读者理解人物的谈话内容,但语言特色信息在传递中却缺损了。
例2:好啊!这会子都还不起来,安心打擂台打撒手儿!
译文:“Fine!”heswore,“Notupatthishour,iustmakethingsmored瓶cultforme!”
大学排名
“打擂台打撒手儿——当看客”。原文中贾琏管理荣国府好比打擂台,要应付各个方面。打擂台是一种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在西方有拳击运动与此相似,但文化内容不同。杨译本在处理这个歇后语时,采取了意译,但没有把封建社会这个大“擂台”中独特的中国文化行为传递出来,这样文化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大打折扣。
例3:“没有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译文:“You ungratefulthing!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htatfeedsyou.”
传说吕洞宾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关于他和八仙的民间传说很多,可以说,他是中国最具民族性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译文中,译者采取了直译。但吕洞宾这个人物及其中隐含的“道教代表人物”的内容却未能表达出来。同时,在中国文化里,把歇后语的施动者比喻为狗,具有侮辱性,而把受动对象比喻为吕洞宾,则有尊敬的含义,从而表达出一种“好——坏”的对比。在译本中,“吕洞宾”所传达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无法完全反映出来,文化信息是不完整的。
从上面几例不难看出,在翻译中,由于译本的对象是具有另一种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文化传递在翻译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损,正如郭建中所说:“由于原语文本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其异域特征在译语语境中便无法整体保全,其问必有信息丧失或意义失真。”
本文通过对杨译本中歇后语翻译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缺损。由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源文中的文化信息无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表达出来。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这些传递将更加完整,文化信息的缺损也将减少。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本文来源于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