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吸收线类星体物理研究(2)
2013-09-18 01:22
导读:本文将介绍宽吸收线类星体的研究背景和我们近年来在这方面开展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吸收物质的柱密度,外流的几何以及外流角动量的确定等. 2宽吸收
本文将介绍宽吸收线类星体的研究背景和我们近年来在这方面开展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吸收物质的柱密度,外流的几何以及外流角动量的确定等.
2 宽吸收类星体中外流的基本图像
目前对宽吸收线类星体有2类截然不同的观点:人们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所有的类星体都具有宽吸收线外流, 但外流只覆盖一少部分的立体角,换言之,只在类星体的一些视线方向上观测到了外流;另一类观点是,只有一些特殊的类星体具有宽吸收线外流.观测检验这2个观点的主要方法是:(1)通过比较BAL QSO吸收线区的覆盖因子与观测到宽吸收线类星体的比例, 如果二者一致,则支持第一类模型;(2)检验BAL QSO与非BAL QSO性质在统计上的差别, 如果有差别,则二者可能是不同的. 第一类检验主要通过离子共振散射谱线的强度与理论模型预言的比较来确定.对大部分吸收线而言,离子与光子的作用并不是真吸收而是共振散射,因而通过测量别的方向上散射过来的光就可以确定散射物质覆盖的区域.这一方法给出宽吸收线区的覆盖因子上限为30%,但一定程度上与模型相关. 第二类方法发现BAL与非 BAL QSO只在发射线轮廓上有细微差别,BAL QSO的CIV线更加蓝移,这可能说明它们有不同,或者只是二类系统不同的视角方向引起的,前者支持第一种观点,而后者支持第二种观点,因此第二类方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倾向.
宽吸收线外流是由辐射加速的,如果外流的电离程度合适,活动星系核强的紫外辐射可以非常有效地加速物质外流.在
光学薄的情况下,辐射加速度可以写成:
其中σν为单位质量物质对频率为ν的光子的吸收截面,Lν为频率ν处单位频率间隔的光度,λ为平均吸收截面与散射截面之比,LUV为积分光度,LEdd为完全电离的氢辐射压与引力平衡时辐射光度(称为Eddington光度), M为黑洞的质量.对于典型的类星体而言,LUV/LEdd~0.1,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