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审查人员发现的三大静电物理学理论(2)
2013-11-12 01:18
导读:下图同样是一个分层感应系(中间的感应体厚度为零)。试验电荷在下图中沿箭头所示的闭合路径运动到初始位置后静止不动,在运动过程中在局部空间内,外
下图同样是一个分层感应系(中间的感应体厚度为零)。试验电荷在下图中沿箭头所示的闭合路径运动到初始位置后静止不动,在运动过程中在局部空间内,外电场对电荷是作功的,但作功前后,外电场的能量是不改变的。
为了验证在上述情况下“能量是守恒的”,专利“复审人员”经“研究”发现了第三个静电物理学秘密:“电容能量的大小仅由导体的形状、大小和周围电介质决定,与导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无关。”(见专利复审委员会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答辩状第2页第1——2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一中行初字第89号,第3页4——5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高行终字第886号 在第2页第3自然段6——8行)。
4 上述三个新的静电物理学的隐意及作用
在图1中根据专利审查人员所得出的“n、p的电势高于m、o的电势”的结论,可以推导出:“在分层感应中电势是存在突变的”。而且沿着电力线方向与垂直于电力线方向,电势都是突变的。
在沿着电力线方向上,因为m板、n板及两板所夹的合场强为零的空间,电势最多只有三个孤立的数值,即m板的电势值、n板的电势值、m板与n板所夹的合场强为零的空间的电势值,三者是找不出连续变化的依据的,因此电势是突变的。
在垂直于电力线方向上,在“m与o”及“n与p”的两条连线上,设若“m与o”的连线上电势都是连续分布的(即任意两个无限接近的点,电势都是无限接近的,如电势不是无限接近的,则电势一定是突变的),则由于两个相邻的空间电势是倒置的(即在两个相邻的空间内,沿着同一方向,一个空间内电势是逐渐增加的,而在另一个空间内电势是逐渐减少的),因此,在“n与p”的连线上至少有一点电势是突变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电势突变的存在将引发新的能量问题,即试验电荷通过电势突变点前后,电势能的改变是怎样得到的? 是不是也存在着“静电场与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
周围环境的电磁能是取之不尽的能量,如果在应用静电感应原理发电的发电机中,同时应用了电势突变的特性,使“静电场与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的能量也用来发电,那么这台发电机不仅是用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在从动机上还直接应用了周围环境的电磁能来产生电能,这就和现有的“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技术相类似,只不过“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技术只是两种发电方式的综合体,在从动机上是没有其它能量转化成电能的(太阳能光电效应发电机是不需要运动的),现有的发电技术中尚没有在从动机上直接将自然界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机,因此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根据专利审查人员发现的第三个理论:“电容能量的大小仅由导体的形状、大小和周围电介质决定,与导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无关。”这一理论可知——在分层感应体系中,电容器不用带电荷直接就能发电。
如果在应用静电感应原理发电的发电机中,应用了电势突变的特性,使“静电场与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的能量也用来发电,同时再应用“电容能量”的特性进行发电,那么,这种发电技术就会更加令人震惊。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