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经济深度报道的“点”与“面”(2)

2013-04-25 01:29
导读:调查类节目虽然可以有较好的收视效果,但它同样也对报道主体本身和编导的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在经济深度报道节目的实际操作中

调查类节目虽然可以有较好的收视效果,但它同样也对报道主体本身和编导的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在经济深度报道节目的实际操作中不妨将几种报道方式结合起来使深度报道的形式多样化,做到游刃有余,不落俗套。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

既然经济深度报道往往是事件化选题,那么也就要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向电视观众传递一个有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整体。那么在经济深度报道中如何才能使情节构成完整,避免出现前有交待,后无结果或前无交待,后有结果呢?这就需要认清、找准报道主体内部最能反映其本质的活性因子,而这些因子的活动发展轨迹正是报道主体的一个个矛盾点、冲突点,也就是节目中的兴奋点。它包括时间的延续,人物行为和心理变化,带有悬念,富有逻辑或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以及戏剧化的结局等等。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因子,使其为编导服务,使节目更具吸引力呢?首先,要选择经济深度报道中的主线和辅线,它可以时空的变迁转移作为叙事采访主线;也可将报道主体内部的关键人物定为采访主线;还可把具有特定意义的物品(设备、楼房,汽车等)当作主线。总之,报道主线是节目的筋骨,报道主体的细节和故事情节都是血肉,都附着在筋骨之上。

以获奖作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为例,对济南客车厂老职工汝继尧的采访便作为整个节目的报道主线。汝师傅工作生活的变化过程就是济南客车厂在几十年里从计划走向市场,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过程。在他的内心深处既有对过去老国有企业辉煌历史的怀念;也有对企业步入市场走入低谷的无奈;同时也有企业在兼并联合、资产重组重显生机后的兴奋和喜悦。这种心境和情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部分国有企业从骄傲走向尴尬,又从尴尬走向希望的经历,对这一人物细的采访是成功的。在此片中,编导还将一套价值数千万元,闲置七年之久的进口设备作为报道的辅线,从节目的开始就对这套设备的背景及它给企业带来的沉重负担作了说明,“每天都要向银行交一万多元的贷款利息”,以后又在节目中先后几次报道这套设备命运变化,使这套死气沉沉的设备有了生命感。最后,终于在重汽集团和济客资产重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以时间递进和时空转换作为经济深度报道的叙事主线是编导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大型系列专题片《资产重组,1+1>2 —— 千里有缘一线牵》中,编导将青岛海信集团与贵州华日电视的资产重组过程,以时间的伸延和空间的转换穿插起来,将两家跨域数千里的国有企业渴望生存和谋求发展的真实经历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编导以时间为主线用大量文字和镜头去表现两位企业决策人面对市场,面对改革,面对困难,冲破地方阻力,打破地域屏障,毅然联手闯市场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此片中,两位企业家坐阵两地,遥控数千万元资产的重组,从青岛到贵阳,从贵阳到青岛,处理好时空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编导在处理时主要选择两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画面,(青岛:海浪、沙滩、贵阳:标志性建筑)作为大场景转换镜头;用室内非特定意义物品(眼镜盒、烟缸、电话机)作为人物转换镜头;以飞机空中飞行,汽车行驶作为空间转换镜头。

以时间和空间变化作为报道主线就应该尽量早的介入到报道主体中去,这样便可用现在进行时的报道手法去策划设计自己的采访思路。既然时间不断发生变化,那拍摄空间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场景过渡应该自然。画面可加字幕表现空间的转移,也可配以解说等等,如处理不好,则会使观众产生错位,越看越糊涂,严重影响节目质量。

要制作好经济深度报道节目还要求编导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使节目有深度有高度。要有市场经济头脑和鉴别能力,要有较强新闻敏感,保证好选题不漏掉。还要有现场组织信息,分析信息、传达信息、预见信息的能力。电视工作永远是成功与遗憾共存的工作,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在今后多一些成功少一点遗憾。

上一篇:手机广告运营模式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