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审美价值(2)

2013-05-01 04:40
导读:1.电视画面造型的可视性──形 电视造型表现手面的应用,最后的结果是可见的电视画面,它以事物可见特征的全部显现来传递信息。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

1.电视画面造型的可视性──形

电视造型表现手面的应用,最后的结果是可见的电视画面,它以事物可见特征的全部显现来传递信息。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曾说“我试图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是让你们看见。”电视画面就是通过“记录和揭示物质的现实”叙述事件、传达涵义、抒发情感的。在拍摄《咫尺之间,百年梦园》的专题片时,罗湖海关英方驻军的一侧,香港同胞的基地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拍完之后,通过剪辑出来的效果,确实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是有痛苦的涵义,但却起到了使该片产生出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它寄寓着中国式的深切骨肉之情。

电视画面对“形”的可视性表现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容易,它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电视造型表现手段对被摄对象的形、质、色、动、空间和时间特性的表现。在电视经济节目中所拍摄到的人或事不仅把现实中对象上述可视性再现出来,就是那些非可视性的内心活动,内心感受及编导者的情感投射也必须通过可视性的“形”表达出来。这是可视性“认同”的基础,是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条件,电视经济节目中画面“形”的造型表现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①必须运作一切造型表现手段,一切技巧方法对能显示对象存在的视觉因素进行正确的把握。这决不是机械性的“自动运转”所 能生成的。

②电视经济专题片中画面的可视性既要克服,又要利用摄像机造型再现的绝对客观性。就是说在构成形象时,必须对现实存在作境面反映,必须有人对对象的认识介入,不能排除人的思想、感情及审美趣味的渗入与投射。但是作为一种工具,必然有着冷漠性和天然的客观性,电视造表现上的这一特点,又常常赋予形象的惊人的艺术魅力。在《追录济南老字号》一片中,当记者再次寻访泉城老字号“燕喜堂”时,门已经关闭了,记者采访了几位乘凉的老人后,一个静静的画面出现了,“燕喜堂”的招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夜总会”这个画面停留了很长时间,很客观地停留在屏幕上,但是这种冷漠与客观却使人产生出了一种很强烈的审美错位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篇。这里,虽采用了客观的手法,却注入了编导者的感情。因此可见,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对象存在形态的如实再现,而取决于对对象存在形态的艺术表现。

2.电视画面造型的可感性──情

情感必须是电视片的灵魂,作为电视经济专题片也要有情感的注入,因为做为编导者如果对其所表现的对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激情,就不可能进入创作状态。如果屏幕上的形象不是情感的载体,如果被表现的人物没有情感活动,那这样的经济专题片就失去审美的意义,只是一个简单的挂图。毫无艺术性可言,别林斯基说:“科学通过思想直截了当地对理智发生作用;艺术则直接地对一个人的感情发生作用.”⑤

因此在表现事件发展,人物运动中,着重突出展示人物的情感活动、情绪状态,即以鲜明的视觉形式再现人物生活的状态及深藏于心的心理体验。因为,只有为观众提供足够的富有情感的认识内容,并唤发起他的情感活动,作品才能达到传递信息,情感交流的目的,另外临境感、参与感也非常重要,一般成功的电视经济专题片,在审美欣赏时,总能引起人的强烈共鸣,经济专题片的整体形象如能构建得情境真实,情感深切,就会产生比共鸣更为真切的临境感和参与感。在《秋天的故事》之“庄妈妈”一篇中,庄妈妈作为一名下岗职工的遭遇,不但让我们产生了共鸣,而且还感觉庄妈妈就生活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这是情感真挚,造型表现手段运用恰当的一个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创作和欣赏同样,是人类高级、复杂、特殊的精神活动。人们在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并在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本质力量。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时产生的愉悦。意思是,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扩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欢喜……

这,也许正印证了电视经济专题片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吧……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下册,第558页

②《艺术概论》第1页

③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第297页

④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第1页

⑤《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第75页

上一篇: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叠加与干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