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地理学中的岭南学派(1)(3)
2013-05-09 01:32
导读:3、长于野外工作和实践 岭南属热带气候,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一年都可以开展野外工作。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地理研究非常有利,因为有了
3、长于野外工作和实践
岭南属热带气候,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一年都可以开展野外工作。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地理研究非常有利,因为有了这个天然条件,地理学者可以长期接触大自然,在实践中探索眞理,总结规律,这比北方地理学者限于夏天出野外,冬天在室内总结有很大优越性。这不仅对于地理学,而且对于地质学、海洋学、
民族学、人类学、
民俗学等学科都一样有利。故长于野外工作和实践反映岭南学派另一个特征。
中大地理系创办之初,以自然地理学最为出色,野外考察为地理敎育最重要环节。这是出长地理系的德国敎授将高度重视野外工作的德国地理学派的传统带进地理系的。先于地理系成立的地质系不少敎师也同时兼任地理课程,地质学更是一门以野外为课堂学科,他们给地理系野外工作以很重要影响。1930年,系主任W.克勒脱纳带领学生开赴云南边疆考察,时为学生的林超、周立三、周廷儒等参加了那次探险式活动,他们攀登上海拔4122米点苍山主峰,发现冰川地貌,至今仍为学术界公认。林超还沿怒江河谷前进,从植物地理观点出发,将热带河谷地段勾划出来,这项首创成果后作为中国热带一段界线被广泛采用。在克氏拟定
数学计划中,有一门“科学调查”课程,专门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大抵每周野外考察一次,假期则作长途旅行考察,云南之行即是规模最大一次。第二位德国系主任W.卞沙也以野外工作为主,由他领队考察过的地区,包括粤西、西江、北江、香港和广州市附近地区,当年一些学生,如上述林超、周立三、周廷儒、黄秉维等日后能成为中国地理学界领导者,都与早年受过严格野外训练有很大关系。后来从法国归来的孙宕越敎授出长地理系时也很重视野外工作,每个学期有十余次之多,并建立长期基地,例如1936年3月议决将广州附近联和市、下水声、黄婆洞一带作为地形研究地区,每周或隔周考察一次。孙宕越带领学生考察五岭山地,收获不小,故1937年6月19日《中山大学日报》称地理系“对于实地考察,尤为注意”。抗战时期,地理系几经搬迁,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系主任吴尚时敎授仍坚持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实习,并写出一批有独到见解的论着。他的许多弟子形影不离,得益良多,如曾昭璇、罗来兴、何大章、钟衍威等都成为野外考察专家。也由于长期野外生活,吴尚时罹致虐疾和肝病,曾昭璇得哮喘,钟衍威患胃病。地理系这种学风后来成为传统延续下来,建国初吴尚时高足罗开富当系主任,带领学生爬山,专走险径。其学生黄进敎授,今天仍以花甲之龄跑遍全国,进行地貌研究,取得许多第一手资料,在丹霞地貌研究上作出新贡献。叶汇敎授未当系主任时经常带领学生作短期考察,足迹到达广西兴安灵渠、桂林喀斯特地区。曾昭璇敎授对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很感兴趣,并取得许多开创性成果,受叶汇敎授启发和感召也不少。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建国后,中大地理系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曾先后组织大批师生进行大规模综合考察。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系主任曹廷藩敎授,以及梁溥、陈世训、缪鸿基、唐永銮、钟衍威等敎授先后带领本系师生参加华南和西南各省区综合考察,为我国热带
作物,特别橡胶北移,提供可靠依据。50年代全国第一次进行南水北调考察时,担任系主任叶汇敎授带领一批考察队员,进入青藏高原东部的雅砻江流域考察,稍后又深入长江三峡地区,并写出许多有价值的
调查报告和论文。此外,地理系近百名师生参加全国自然区划华南部分调查研究,写了数以百万字调查报告,以及进行土壤普查、珠江流域调查、人民公社规划、农业区划等,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建立在大量野外活动基础上。华南师大地理系也参加了五、六十年代许多重大考察活动。1974年以后, 不止一次调查考察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写出《美丽富饶的南海诸岛》、《海南岛》、《南海诸岛》著作,其研究热带海洋和海南岛成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1980—1984年华南师大地理系主持粤北山区综合考察,成果也令人瞩目。广州地理研究所在1958年成立之初,即参加华南综合考察,范围广及红水河流域、十万大山、桂东南、闽东南和广东全省,包括两广、福建、海南四省区,面积达50万K㎡。1978年复所以来,该所发扬野外工作传统,研究人员长年累月奔走在广东、海南山区和海岛,从事热带地理调查研究,为发展我国热带农业,治理水土流失和山区脱贫致富作出卓越贡献,近年推出《广东山区研究》系列书,凡17册,约360万言,获1992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奬。
中大地理系创办以来形成的这种野外工作作风,不怕艰苦和冒险精神长盛不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地理人才,他们将岭南学派作风带到全国各地,在那里产生重要影响。黄秉维中大毕业以后,在北京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为了弄清五岭地理区划意义,花了三个月时间,反复穿越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边境,考察其地形、土壤、植物、气候等,但都没有发现它们有明显的分野,他指出五岭山地祇不过是一条非常曲折的分水岭,在人文地理上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五岭对区划关键问题。建国后,黄秉维领导全国自然区划、治理黄河中游水土侵蚀与保持、华北水利和农业发展,以及中国东部坡地利用等,踏遍万水千山,取得重大成就,最近面世《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凝聚了他一生野外工作成果。1992年他仍以八十高龄考察长江三峡,提出许多中肯意见,考察——研究——写作,周而复始,这是黄秉维地理研究道路,也是他成功一个奥秘。林超留学期间,足迹已遍及英伦三岛、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和瑞士等。回国后在抗战艰苦条件下,在四川盆地、大巴山和新疆北部长期从事野外考察,写出《陵江流域地理
考察报告》等论文。建国后进北京大学工作,仍抱病参加北京山区地理调查,一直坚持以山地开发利用作为自然地理一个研究方向。周廷儒在北京师大地理系工作时,长期在新疆考察,得以开创“古地理学”,自成一门;周立三主持南京地理研究所,多次深入新疆作综合考察,他领导江苏农业区划取得很大成绩,受到邓小平同志表扬;罗开富在北京工作期间,多次考察黄河,回到广州工作后,两度入藏考察,致罹顽疾。吕逸卿1964年以70岁高龄考察大西北,甚至深入戈壁滩,有遗作《西游篇》传世。徐俊鸣为复原过去地理面貌,踏遍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其他地区山山水水。也恰恰在高度重视野外考察这一点上,岭南历史地理学者与北京大学侯仁之敎授提出,“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野外考察仍然是十分必需的”,南北呼应,一线相联。侯仁之还号召:“历史地理工作者,应该保持一定时间,走出书房,在实践考察中去开阔自己的科学视野,并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6〕。以徐俊鸣为代表岭南历史地理学者走的完全是这样一条考察与实践道路,也是他们与历史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根本差异。曾昭璇早年追随吴尚时,一步一个脚印,其后多次上山下海,华南、西南诸省、台湾,甚至西沙群岛都有他的踪迹;楼桐茂到科学院治沙队,深入沙漠,不畏艰险,又带领罗来兴、张荣祖等踏遍黄土高原,为整治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作出贡献。罗来兴作为一位黄土地貌专家,早年得益于跟随吴尚时跑野外,建国后爬山不止,黄土高原、天山南北都留下他深深足迹,他所撰天山地貌专着为国内少见佳作。70岁以后身体仍很伟健,坚持野外工作;张荣祖研究员在北京地理研究所时,1966—1968年以盛年参加西藏科学考察队,攀登珠穆朗玛峯,被竺可桢副院长赞为“精神可嘉”。他还是我国第一位从事动物地理研究的专家,多次进入深山老林,观察动物生态,其着《中国动物地理》一书,即为日本人译去。林嘉秀女士退休侨居美国,放弃安逸生活,以70高龄周游五大洲,最近面世《一个女地理敎师的游记》,忠实地记录了这位不让须眉旅行者壮阔历程。目前在全国,似乎还没有那个地理学派像岭南地理学派那样将从他们老师那里学到的作风和野外研究方法流布全国,并处处留下深刻的痕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实际上,组成岭南文化许多学科都有这种精神和作风,例如原中山大学民族学者杨成志敎授说:“民族学是用双脚在田野中走出来的”,说是民族学的成果是长期野外工作取得的。又岭南民俗学在全国也独具一格,30年代中大还有民俗学会之设,出版民俗学丛书数十种,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其成果主要也是野外调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得来的。
地理学岭南学派上述主要特色是一个紧密联系整体,祇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地理学发展提供可贵原动力,为此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知,博览群书,容纳百家,兼收并蓄,增强学科基础理论和技能,岭南学派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过去和现在都致力于此。故在学科建设方面,能走在一些地区前面。但是,地理学每个成就,都离不开野外工作基础,岭南学派即擅长和优越于此。祇有实践才能验证新地理理论和技能,同时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地理学新陈代谢,加速它开拓创新,向高一级水平迈进,这是地理学在岭南发展道路和规律,也是它文化风格的眞谛。
四、余论
学术分流派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反映岭南文化的岭南学派作为一个整体如此,而且在组成岭南文化的各个部门或学科也是存在的。例如在政治上,有承袭改革中国政制的理论,掀起太平天国、康梁变法、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绘画上也有岭南画派诞生,吸收西洋之长,与传统国画熔于一炉,创为新画派;至于广东音乐、粤剧无不如是;岭南文学以华侨,港澳台为题材者不少;岭南
中医学更具地方特色,明代邹善为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作序曰:“岭南外号炎方,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阳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动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这里不套用中原“常法”,成为岭南医药派主要原因。故50年代初史学大师中山大学陈寅恪敎授和岑仲勉敎授在学术通信中已提出“南学”有研究之必要。如新会一地, 自明代陈白沙以来,在民国有陈垣、梁启超之兴,殊值得探讨。学派分野在地理学上也很多,以国别而言,就有德国学派、法国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日本学派等; 以学术观点而言,笃信某一理论者, 也属某一学派,例如在地理思想演进史上,就有二元论、人地关系论、生态论、区域论、景观论、计量法则论等,都可称派;以学术出身地域而言,在国内就有所谓北派(北京大学)、南派(中山大学)、东派(南京大学)、西派(
西北大学、
兰州大学)等。这本来是很正常现象,没有流派倒不合乎事实。其中地理学南北分流问题,林超和曾昭璇敎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后来曾昭璇把地理学岭南学派归纳为野外工作、博览群书和努力创新三大优良传统,进一步将岭南学派问题具体化,殊足值得重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承认岭南学派存在,或者祇承认它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而不存在于地理学中,这当然可以讨论,但学派问题提出,至少可以引起争论也是有益的。各家各派在争论中,或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或者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在争论中把认识引向深入。这对地理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特别是针对当前一些青年地理工作者和学地理青年学生不愿出野外,认为现在科学昌明,收集资料不必做田野考察等,以及时下社会生活内容丰富,不愿看书本等,岭南学派的传统和作风对他们都有启发和敎育作用。所以个人不揣知识浅薄,在学派这具有挑战性问题所作的一些议论,也是引玉之砖,祈请地理界同仁批评指正,是所欣幸。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嵇含:《南方草木状》卷1。
〔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5,木语。
〔3〕刘继庄:《广阳杂记》卷2,中华书局,1985年。
〔4〕《利玛窦 中国扎记》第179—181页,中华书局,1983年。
〔5〕王洪文:《地理思想》第273页,(台湾)明文书局,1988年。
〔6〕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第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原载上官鸿南、朱士光主编《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乌尔米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