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 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类信息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中所要完成的思想,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都是通过师生之间进行各种语言交流活动来实现的。在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地理知识的内容更加广泛,仅以教师讲学生听的语言交流模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只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课文教学语言。课文是地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地理教学之本。作为地理教学学科,涉及门类多,知识跨度大,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正确驾驭知识语言,诱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并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要会教,学生才会学,会想。课文语言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法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乐于成为接受教师语言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除充分备课,设计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备科学性,思想性和性。二、地图教学语言。运用地理图表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地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形成地图能力的基础,对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的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对地图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地图教学。地图教学大致可分为三步:识图、析图、练图。三、电化教学语言。电化教学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结构的大调整,将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现代教育工具。把幻灯,投影,录像,等工具应用于教学是当代教学手段的大变革。这些电教工具能把抽象化的概念,文字教材转变为形象生动画面,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地理情景,引导学生动情入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四、教学语言。现代地理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抓好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人类环境发展的需要。利用地理教学广泛接触自然,的优势,开辟第二课堂,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活动等,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地理事物的观察和观测,寻找到地理知识的内涵,懂得自然法则。同时,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观,使学生更加懂得自己对人类环境所负的责任,激励学生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努力学习。这样也便课内知识得以印证和延伸。教师在利用环境语言教学时,要根据学校附近的地形,水文,气象,物候等自然要素特点,结合学生知识水平,选定实地考察地点,因地制宜地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观察和观测。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城镇进行人文地理方面。在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写出考察论文和调查报告。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语言的传播者,组织者。要使学生成为跨世纪有技能的人才,教师就应加强这四种语言的实践教学,加强语言技能训练,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第四 地理教学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也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而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始终让学生以运动的眼光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地理事物都是以运动形式存在的。如学习“地球在宇宙中”时,通过学习月亮地球太阳及整个宇宙都在不停运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初步树立世界是运动这一浅显易懂而又基本的唯物主义观。学习地形变化时,知道地形的变化有火山,地震等剧烈而明显的运动外,还有历经几千万年不易被人觉察到的缓慢运动,让学生从快和慢的地形变化中体会到在物质的绝对运动中还包含着相对的静止,真正认识到物质固有的唯物辨证的本质。又如在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教学时,可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地球离太阳有相当远的距离,而且绕太阳公转有自己固定的轨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球是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运动。且地球有一定体积,面积,所有这些都是地球这一事物的空间性的表现;另外地球自转一周需24小时,即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一昼夜,公转一周需要365天,同样,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一年。这样通过变抽象为具体,变书面理论为形象感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建立物质的存在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紧密统一的观点。
世界是由各种普遍联系的物质组成的。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包括人在内的各要素组成的统一体。作为环境的主体——人类,如果破坏了其中一个要素,则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环境的失调。教学时,可列举“森林被伐,小鸟无家可归”的画面加以说明。树木被砍光,不仅小鸟无家可归,更严重的是会引起水土流失,地下水减少,甚至枯竭,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失调。还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家乡河堤上用来护堤而种的树被砍伐后引起的不良变化,让学生从身边就能体验到环境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普遍性与紧密性,同时认识到只有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从中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的地理思想。把辨证唯物主义融入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地理思想教育的内涵,而且对于学生运用唯物辨证的观点方习地理新知识,考虑地理新问题,促进新时代的科学地理观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美育是培养正确的观与欣赏美的能力,它同德、智、体、劳等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美产生于劳动,来源于实践。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实际。同时,社会与自然也是进行美育的最生动的教材,包含着不尽的美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祖国处处皆景,不只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丽的峨眉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更寓于一草一木之中,四季不同的变化之中。水的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树木的春英夏荫,秋毛冬骨,春山的淡冶如笑,秋山的明净如妆等都是无穷无尽的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性情,砥砺品行。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环境的美等。人的美不在貌而在心,“充内形外之谓美”,人的美是同理想紧密相联的。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明确人的美的本质含义,从而提高认识,不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所影响,引诱。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质形态。劳动产品大到,小到玲珑的雕刻,以至一笔一纸,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在地理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里面的劳动的美,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认识到家乡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增强信心,投身到建设家乡与祖国的壮美事业中去,投身到现实美之中去,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劳动中创造美与欣赏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着人,环境与自然相互影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其中的美。让学生懂得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欣赏环境的美,从而使他们关心自己祖国的建设,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而努力学习。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艺术美的教育。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式,同样也来源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能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对艺术美的渗透要广泛联系自然美与社会美。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真善美的东西总是与假恶丑的东西相并存,相斗争而发展。通过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使其认识到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正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需要人类加以保护与治理。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认识到美的真正内涵。
综上所述,地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可以替代的。学好地理,可以为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教育学》《教育学》《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河南乡土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保护学》等
[2]